(福大通讯员 卢书铭 卓羽桑)“出身上清溪,今年古来稀。有缘聚一起,活到百二七……”眼前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说到动情处激动不已。他,就是泰宁县梅林戏剧团前团长兼党支部书记黎秀珍,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传承梅林戏长达57载,却仍旧一腔热血纵歌喉。 7月13日,福州大学赴泰宁县互联网+旅游调研实践队来到黎秀珍办公室,采访了这位把一生献给梅林戏的传奇人物。 黎秀珍一生钟情于梅林戏,“福建省专业剧团优秀团长”、“三明市专业剧团改革带头人”是对他的赞誉,“一朝梅林人,一生梅林魂”是对他最淋漓尽致的写照。 泰宁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梅林戏“字多腔少,一洲百尽”,优美动人的唱腔和古朴粗犷的表演风格浑然一体,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观赏。 2006年5月,泰宁梅林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黎秀珍被中国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宁梅林戏代表传承人。 年少独立当自强,撑起天地建丰功 1963年,黎秀珍拜师京剧名演员小二王桂卿,一心学习猴戏,很快就练出了满身的“猴气”,把美猴王演得活灵活现,当地老百姓送给他“孙悟空”的美名,从此在家乡名声鹊起。幼年时,黎秀珍曾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止步小学五年级,他勤学苦练,终换来被推荐至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机会,并考上了全国仅有的两个导演名额之一。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努力是当代年轻人最不应该缺乏的品质。”谈及年少时的经历,黎秀珍感触颇深。 实践队队员们刚进入黎秀珍的办公室时,他正奋笔疾书进行梅林戏音乐书籍的创作。从书桌到书柜,从桌上到地上,黎秀珍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籍和草稿,笔记无数。 黎秀珍告诉大家,他不用电脑,每一个灵感,每一个创作,都是他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最忙的时候,早上下午各要出演两场戏,晚上还要出演两场戏,常年巡回演出,嗓子早就吃不消了。提起梅林戏的点点滴滴,黎秀珍的眼中总会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因为真的喜欢,所以丝毫不觉得累,反而乐在其中。” 年近退休,黎秀珍受到邀请创作一部梅林戏音乐书籍,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奋战在梅林戏第一线。当实践队队员们问起黎秀珍准备什么时候退休时,黎老的回答中透出坚定:“活到老做到老,我会一直把梅林戏做到做不动为止。” 纵有百般苦难言,一念嗔痴守至今 自黎秀珍14岁进剧团,便以剧团为家,一心痴爱梅林戏,凡其所涉,皆卓有成效。然而,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黎秀珍所在的剧团受到强烈冲击,文艺老干部们大多被打成“走资派”,他也难以幸免。当时,他正出演《红花舞》,却被当成修正主义路线的黑苗子,1969年1月被下放到上青乡插队务农,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度过一段极其艰苦的日子。 当问及为什么还要继续从事梅林戏的时候,黎秀珍的回答掷地有声:“梅林戏就是我的‘命根子’,它早已深深融入我的血脉,再也割舍不掉了。”因为这斩不断的情缘,纵然岁月艰难困苦,他也毅然选择坚持;因为这痴守的热爱,纵然传承之路崎岖,他也要让梅林戏继续蹁跹。 从“倒一”到“第一”,不改传承之初心 黎秀珍接手剧团前,剧团处于三明市倒一的地位,岌岌可危。接手后,黎秀珍当机立断,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剧团分成两队,从847人中严选出14人作为剧团培养人,奖批工资比例改变,成为当时三明市第一个改革的剧团。 黎秀珍的导演手法求新求巧,儿童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剧本改编成话剧戏,符合青少年口味又极具教育意义,全年巡回演出270余场,观众数高达70余万,好评如潮。 历经改革起步的艰辛,熬过数百场演出的劳累,黎秀珍的汗水终于得到了回报,1992年,剧团参演全国“天下第一团”比赛时斩获多项荣誉,终于从“倒一”翻身成“第一”。 申请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历经波折,黎秀珍想起这一段经历,仿如昨日。他告诉实践队队员们,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申请的下发文件迟了一个月才到达黎秀珍手中,当周围的人认为不可能申报成功,纷纷劝他放弃时,他顶着压力联合几位省专家,耗时七天七夜几乎不眠不休地准备申请材料,这才有了今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宁梅林戏。 传承更需有创新,如此焕发新光芒 时代一刻不停地向前,在科技急速发展的今天,剧团巡回演出的出场费过低,经济情况十分紧张,梅林戏陷入了生存困境。 谈及梅林戏并不乐观的现状,黎秀珍皱起了眉头:“梅林戏的传承迫在眉睫,因为电视上看得到,游客们没有需求跑到这来观看,梅林戏的演出越来越少了。” 梅林戏因民俗而起,但绝不能只靠民俗生存,固步不前。梅林戏的传承一路风雨,黎秀珍初心不改行走至今,如他所言:“梅林戏的传承更需要创新,当务之急要还原土特产,除了打造原生态梅林戏,更要扫除语言障碍,借鉴吸收其他剧种的表现手法,使观众在现场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 诚然,当今时代倘若没有创新,也便会失去活力。因此在传承传统梅林戏之余,泰宁县政府和黎秀珍等一众老艺人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他们更多地结合了当下热点编排出许多特色剧目,《挽救》宣传廉政文化,《张仁和》致力于党员优秀品质教育,《上清溪》则为泰宁旅游打响招牌。与时代接轨,让老传统更“接地气”,才让梅林戏焕发新光芒。 为响应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泰宁县组建了梅林戏研究队伍,开展诸多对老艺人嫡传技艺的抢救工作,聘请黎秀珍等一众专家出版了许多研究论著,并把梅林戏演出作为泰宁旅游的招牌大力宣传。 泰宁梅林戏作为中华艺术瑰宝之一,若能有更多人加入梅林戏的传承与保护,以文艺之精髓召集天下游客,以地方之特色一脉相承,我们期待并相信,泰宁梅林戏能在未来历久弥新,代代传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