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32人走进开善乡,开展以“河长制”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工作。 如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这些大学生深入农村参与调研,不仅可以增加社会知识,不将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向乡镇机构积极建言献策。 今年以来,该乡以生态水系建设为抓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全面实行“河长制”。乡里聘请了19个村庄保洁员、14名河道管护员,对河道及村庄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多渠道参与河流保护的管理系统。 队员们先来到开善溪流域,实地参与当地保护河流工作,清理河道两旁的生活垃圾,对该项工作有了初步具体印象。紧接着,队员变身“记者”,采访乡政府工作人员、余上村书记、村民等。 “我乡不仅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实施方案,同时也和每个村签订了河长制管护的责任书。此外,还通过与畜禽养殖场签订升级改造协议、配合上级环保部门做好企业的监督与监管等多种形式来整治河道的污染,力争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全部河道的升级改造,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河长办主任肖相群说,“乡里还计划申请2018年的小河流域治理项目,联合村委在河道两边种植树木。” 余上村村书记江道明表示,在开始实行河长制的时候,村民不理解,认为这样做是浪费钱,“光是雇佣保洁员、垃圾清运员等,一年就要投入近3万块。但是整治了一年以后,环境大变样,道路上和河里基本上看不到垃圾,河水也变得清澈了不少。从这以后,村民慢慢也形成了一种环保意识,算是达到了预期效果。我们村会把河长制和环境整治列入村重点建设项目,长期实施下去。只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土质护岸防洪、泄洪能力差,急需进行河道护岸的治理。” “作为60后,我见证了家门口这条河流的各种变化。小的时候,河道只有几米宽。但近些年来,随着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河道被冲击到20余米的宽度,农用污染、生活污染对河流水质也有了很大的影响。如今随着河长制的实行和推广,村民们开始自觉保护河道和乡村的生态环境,不乱扔垃圾,不乱投杂物,这是可喜的进步。”村民江弥春竖起了大拇指。 队员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还计划通过微电影、微信推送等形式,对生态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宣传。 (开善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