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来到朱口镇音山村老邹的家中,老人正在手工编着簸箕。 簸箕,说起来很多人都挺熟悉,在父辈一代曾是重要的生活工具,家家户户都不可或缺。但是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使用手编簸箕的人也越来越少。 “这是门老手艺,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手艺可好着嘞。”老人家娴熟的编了起来。“别看这一个小小的簸箕看上去简单,但是差不多得需要近十个步骤,才能编成。” 随着老人指尖的上下移动,竹条在手艺人手里乖巧听话,或编或织或穿或拉,腾挪翻转间便编织出细密均匀、精巧牢固的簸箕一角。 手工编制的竹条簸箕坚固耐用,可以使用二三十年。“现在簸箕没有什么销路,挣不到钱,年轻人没有做这个的了。我年纪大了不能打工了,就弄这个挣口饭吃,也没办法。”老邹今年已经 75岁了,是朱口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人告诉笔者以前簸粮食,晒花生常常有人来买,现在买的人少了,没什么收入,这个古老的技艺面临失传。 在平安朱口建设的走村入户工作中,朱口镇综治办获悉了老邹的传统老手艺,决定积极帮助老邹寻销路,并且发扬传统工艺。“手编的簸箕结实耐用,汛期马上到了,我们采购来用作镇里的防汛物资。”工作人员订购了 40个簸箕,为老邹增收800元。 同时,镇综治办工作人员的朋友圈纷纷转发这个传统手工艺品。在多方的帮助下,老邹已于2016年底脱贫。(朱口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