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建西北部的群山里,藏着一处“山水与文脉共生”的地方——泰宁。这里没有喧嚣的人潮,只有丹霞赤壁映着碧水,古村老街飘着墨香——朱熹曾在此讲学著书,邹应龙曾于此苦读登科,李春烨曾用笔墨书写官宦传奇。循着先贤的足迹漫游,才懂泰宁的美,从来不止于山水,更在于浸润千年的耕读气韵。 状元岩: 石穴藏志,少年苦读终折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状元岩的灵秀,藏在邹应龙的少年时光里。这座被丹霞环抱的小山,崖壁如削,古木参天。
千岩竞秀 朱少明 摄 南宋年间, 少年邹应龙厌倦了市井喧嚣, 寻得这处清幽之地, 在石穴中筑庐苦读。
如今踏上通往山顶的石阶, 还能看到“状元洞”“读书岩”的遗迹, 天然形成的石洞内, 仿佛还能瞥见少年埋首苦读的身影。
登顶远眺,丹霞峰林尽收眼底。清风徐来,仿佛能听见先贤的叮咛:唯有沉心静气,方能不负时光。在这里走一走,连空气里都飘着励志的书香,适合带着孩子感受“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深意。 尚书第: 一府藏春秋,笔墨传家风 从泰宁古城深处走过,青砖黛瓦的尚书第静静矗立,这座“江南第一民居”,是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府邸,也是泰宁耕读文化的鲜活载体。
尚书第是我国罕见的明代官样府策式建筑,既借鉴了京城官府建筑的恢弘气势,又糅合本地府第式建筑的元素,形成了泰宁特有的“三厅九栋”传统砖木结构建筑格局。
推开厚重的木门,“四世一品”的匾额高悬堂上,无声诉说着家族的荣耀。书房内,笔墨纸砚摆放整齐,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案上,仿佛能看见李春烨灯下批阅文书、教诲子弟的场景。 漫步其间,触摸着百年木构的纹理,仿佛能与先贤对话,读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初心。 耕读李家: 古村藏雅韵,烟火润书香 告别尚书第的庄严,循着田埂小路来到耕读李家,这座隐于丹霞山水间的古村落,是泰宁“耕读传家”最质朴的写照。
村子依山傍水,黛瓦白墙的民居错落分布在梯田与竹林之间,炊烟袅袅时,山水与村落构成一幅流动的田园画卷。 而耕读李家最重要的景点,便是原名“天台岩”的李家岩——这里是耕读李家最重要的景点,明末时李春烨携儿子李自枢搬至此地潜心读书,“李家岩”之名也由此流传至今。
李家岩的奇绝,藏在丹霞岩壁中,山体陡峭迂回,逼仄险峻。在岩槽中向山下看去,耕读李家的田园风光一览无遗,小桥流水,茂林修竹,陶醉于自然之美,感受乡村气息。
你可以先登李家岩追寻先贤读书踪迹,再跟着村民体验农耕之乐,感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意,体会平凡生活中最本真的文脉力量。 古城街巷: 烟火藏诗意,千年文脉传 逛完先贤遗迹,不妨走进泰宁古城的街巷里,感受文脉的传承与烟火的交融。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茶馆、擂茶馆、非遗手工作坊穿插其间,让人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
在古城的擂茶馆里,点一碗香醇的擂茶,听老板讲述擂茶里的民俗故事——擂茶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如今已成为泰宁人待客的礼仪,一碗擂茶里,藏着的是传承千年的生活智慧。
街角,手艺人正专注地制作碧玉卷、状元糕,这些美食不仅滋味鲜美,更承载着泰宁人对先贤的敬仰。碧玉卷形如碧玉,寓意“青云直上”;状元糕香甜软糯,寄托着“金榜题名”的美好祝愿。咬下一口,舌尖上的美味与心中的文脉情怀交织,别有一番滋味。 泰宁的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泰宁的文脉,是先贤们的馈赠。跟着先贤的足迹漫游,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座山都藏着故事,每一条水都映着书香,每一条街巷都透着传承。 这个周末,不妨来泰宁走一走,让先贤的智慧浸润心灵,让山水的灵秀治愈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