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沿着大金湖畔慢跑;傍晚,去环山绿道散步;周末,带孩子到铁路主题“微乐园”嬉戏;夜里,邀好友到“晚茶一条街”品茶谈天……这样惬意的生活日常,正悄悄成为越来越多泰宁人的生活标配!
“十四五”以来,泰宁县以城市品质提升为主线,以历史文化赋能为核心,以闽台融合为特色,系统推进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民生福祉,城乡面貌实现了从“颜值”到“气质”的华丽蝶变。 城市焕新,宜居品质大跃升 “真没想到住了二十多年的老小区还能变得这么漂亮!”11月5日,青云小区的陈叔谈起自家小区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屋面不漏水了,楼道刷了乳胶漆,还更新了路灯,补植了很多绿化植物,现在每天推窗见绿,出门就是小花园,邻里都笑着说像搬进了新家!” 2021年,青云小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不仅完成屋面防水、楼道翻新、管线规整等基础改造,还拆除了破旧的杂物间,新增了休憩长廊、休闲座椅、健身器材及绿化景观,同步完善社区便民服务设施。这场“微更新”不仅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更重塑了邻里交往空间,让老小区重新焕发活力,成为泰宁城市更新的生动缩影。 与青云小区一样,全县53个老旧小区纷纷通过“微更新”与“精提升”,实现“逆生长”,共惠及1.2万户居民,昔日“脏乱差”变身“花园式”社区,居民满意率高达98%。
张家坊公园 泰宁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让老城区焕发出新活力。 “十四五”以来,全县累计实施268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民主街仿古商业街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市主题公园、十里金溪夜游、城西路网等标志性项目相继落成。同时,累计新改建雨污管网38.8公里,城区污水处理率高达97.52%,成功入选省级城镇生活污水提质增效重点推进县城。 此外,泰宁正全力打造“公园城市”。依托独特的丹霞地貌与湖泊,高品质建成50公里生态步道、18个景园以及“三河六岸”夜景体系。同时,利用城市“边角地”见缝插针建起的12个口袋公园、2个铁路主题儿童“微乐园”等,让“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15分钟幸福生活圈”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
文昌体育公园 更令人欣喜的是,位于地质博览园的文昌体育公园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破解了泰宁城区多年无城市儿童公园的难题。“以前想带娃找个专门的儿童乐园玩,得跑老远,现在在家门口就有了!” 家住泰宁城区的市民杨女士,正带着5 岁的儿子在文昌体育公园儿童活动场所玩耍。 该公园距城区仅2公里,占地面积10.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7万平方米。还配套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2000平方米健身广场和3公里健身步道,以及生态停车场、公厕等设施。 “带娃玩累了,我们大人能在旁边健身,太方便了!”市民李先生笑着说。这个总投资 3000 万元的公园,让居民实现了“遛娃+健身”一站式休闲,幸福感满满。 洁净家园,生态“底色”更亮眼 一座城的“气质”,不仅在于光鲜的“面子”,更在于洁净的“里子”。泰宁将“洁净”二字融入城市肌理。 “以前垃圾一袋扔,现在投放成功后自动称重并换算积分,积分还可以兑换礼品,积够200分就能换一次,我已经兑换好几次了。”迎宾小区的林阿姨举着刚用积分换来的沐浴露和抽纸,笑得合不拢嘴。
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2022年,泰宁县开始推行“积分换礼”模式,通过正向激励引导居民从“要我分”转变为“我要分”,有效提升了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准确性。“十四五”以来,泰宁县积极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增4座智能分类设备,累计新建79座垃圾分类屋(亭),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入选了2022年省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 在优化生活垃圾处理的同时,泰宁县同步推进 “厕所革命” 与污水治理,让生态保护的触角延伸到基础设施的每个环节。新建改造的6座高标准公厕功能齐全;城乡污水一体化采用市场化模式运维,污水处理率达到94.8%,切实守护泰宁的绿水青山。 城市洁净有保障, 乡村风貌更需精雕细琢。 为让 “新农房” 长出 “好颜值”,同时契合生态宜居的整体定位,“十四五”期间,泰宁县出台了《泰宁县农房建筑立面图集》,将屋顶、山墙、色彩、材质等“七要素”纳入审批“硬杠杠”。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101栋农村住宅提供156次质量安全及风貌巡查,实现“三带图”“四到场”,全县新建农房风貌采用“杉阳明韵”建筑风格,传统村落保持原有肌理、做到“修旧如旧”。 古城新生,文化魅力激活旅游新生机 “谁能想到,泰宁古城里竟藏着这样一处专属电影空间,舒适又沉浸的观影环境,让我们尽情享受了一段悠闲自在的欢乐时光。”张女士笑着说,“上周五晚,我约上几位闺蜜好友,各自带上孩子,走进泰宁古城的拾年私影咖啡馆,开启了一场惬意的 “专属电影夜”。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在馆内观看喜爱的动画片,大人们则点上醇香的手冲咖啡与精致的招牌甜品,轻声闲谈,咖啡香混着老木梁的味道,好像把日常的疲惫都隔在了门外;投影幕布上流转的温暖光影,映照着古色古香的屋宇,仿佛将整间屋子都装进了复古胶片之中,氛围感十足。”
拾年私影咖啡馆 这份惬意体验的背后,是泰宁县 2023 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优质项目 —— 拾年私影咖啡馆。作为泰宁首家复合型展示体验基地,它集沉浸式私人定制影院、人工智能体验、非遗展示、咖啡吧及网络技术服务于一体,不仅精准吸引了县内外游客尤其是年轻群体前来打卡消费,更有效盘活并做特了古城业态,为泰宁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老宅修缮不易,而如何真正“用活”古厝,使其不被商业开发遮蔽历史文化光芒,成为泰宁古城保护的新课题。
经过多方调研,泰宁创新推出“公认民养”模式。由全县各乡镇部门单位自愿“认养”古厝,实施一对一的精细化管理;再由认养单位委托经济能人或第三方公司进行运营,植入多元业态,激活古城内在生命力。 这一模式迅速获得积极响应。朱口镇畲竹人家主题展馆、杉城镇青普文化行馆、梅口乡共享茶舍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古城业态从无到有,吸引众多社会资本主动参与。如今,泰宁古城已打造出43家主题馆和“工艺美术大师一条街”“泰宁晚茶一条街”等5条特色街区,使古建筑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利用”,成为年轻人“夜游、夜拍、夜宿”的热门首选。
古城改造 以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蕴为根基,“十四五” 以来,泰宁县持续深耕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工作,累计保护修缮130余栋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打通修复30余条巷道、整治超10万平方米街区立面,更以古城夜景工程点亮 “夜泰宁”,让古城在守护中焕发新颜。泰宁在2022年成功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古城更新提升工程更入选2022年省级城市更新样板工程。 此外,泰宁还建成历史建筑管理平台和历史文化资源管理平台,系统录入2条历史文化街区、1个历史文化名村、4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省级传统村落及136栋历史建筑。同 时开发上线历史建筑导览小程序,游客通过微信扫码即可获取建筑基本信息、历史人文故事及360度全景图像,真正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 闽台携手,共创小城“新玩法” 秋意渐浓,在泰宁的群山与大金湖的波光互相簇拥中,际溪村又迎来新年度跨越海峡的温暖相聚。11月7日,第七届“跨越海峡来乡建”活动启动,来自海峡两岸的48名乡建伙伴、青年学者、企业代表,再次来到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耕读李家,共寻可持续理念引领下农文旅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理想答案 。历经十年蜕变,耕读李家从荒芜的小山村,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金牌旅游村”,拥有了稻田咖啡馆的醇香,有乡村共创的温情,更有两岸携手播下的合作种子。
第七届“跨越海峡来乡建”活动在泰宁县际溪村耕读学堂正式开幕 泰宁以开阔的胸怀,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之路。“十四五”期间,累计引进10个台湾设计团队和40余名台湾人才,开展两岸交流活动50余场。台湾青年设计师们深度参与了17个村庄的“陪伴式”服务,将台湾的社区营造、文创理念植入乡村建设与产业运营,共同打造闽台乡建乡创的合作样板,为泰宁的宜居宜业宜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城市更新到乡村提质,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从闽台融合到民生改善,“十四五”期间,泰宁的每一步变迁,都写进了群众推开窗见绿的惊喜里,写在了古城新生、触手可及的温暖中。如今,这座被丹霞碧水环抱的千年古城,正将扎实的建设成果,转化为每位群众可感可及的日常幸福,以打造“居者自豪、来者向往”的和美家园为目标,让诗意栖居从蓝图化为生动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