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大金湖还笼着水雾,我正举着手机在甘露寺码头寻找拍摄角度,一位撑竹筏的大叔笑着提醒:“老师,你往悬空寺那边站,等太阳从猫儿山升起来,能拍到霞光穿透水雾的'佛光'奇观。”见我半信半疑,他索性收起船篙,“我每天在这撑船,最清楚什么时候景最美。” 
 在上清溪漂流时,我见识了泰宁人的生态智慧。虽然正值旅游旺季,但溪水清澈见底。最让我触动的是,一位带着孩子漂流的妈妈,见孩子要把零食包装扔进溪里,立即用网兜接住:“宝贝记得吗?我们泰宁是'天然氧吧',不能让半点杂质污染了这方山水。” 走进尚书第的古巷,我感受到了泰宁商家的淳朴。想买些岩茶,茶庄老板却先泡了三道茶:“头道闻香,二道品味,三道悟韵。”得知我要送茶友,他细心地将茶叶分装成小泡袋,“这样保鲜,每次都能喝到最佳口感。我们泰宁人卖茶,卖的是山水灵气。” 
 乘坐景区巴士去寨下大峡谷时,我目睹了暖心一幕。一位拄着登山杖的上海老人上车,司机特意调低车载音乐音量。老人要在下车时,全车人都耐心等待,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主动搀扶。老人连连道谢,司机笑着回应:“您老慢走,我们泰宁的状元岩最保佑读书人。” 在地质博物苑,我遇到了更深的感动。一位台湾来的地质教授在丹霞地貌展区驻足,讲解员见状,特意打开保护罩让他触摸岩芯样本。更令人动容的是,几位本地退休教师自发组成“小喇叭”志愿队,满头银发的陈老师举着扩音器说:“我们泰宁的丹霞故事,要说给每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听。” 
 最让我感慨的是在九龙潭夜游时。突然下起细雨,我正要返回,撑船的小妹却递来斗笠:“雨中游潭才最有诗意。”她轻轻点篙,船头灯笼在雨丝中晕开暖光。“你看,雨滴打在水面上,像不像泰宁的徽派建筑在作画?” 傍晚的明清园,我看到了这座“汉唐古镇”的现代风采。表演梅林戏的演员们会在幕间细心整理戏服,做木雕的师傅收工前必定把工具擦拭如新。一位扫落叶的阿姨说:“我们泰宁啊,既要古韵流芳,也要洁净如初。” 
 在峨嵋峰祈福时,我偶遇了守山二十年的慧明师傅。他每天都会巡山三次,顺手捡拾偶尔被风吹落的垃圾。“知道我们泰宁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吗?”他指着云海说,“因为这里的人懂得,最美的风景要靠最美的心灵来守护。” 当然,这只是我短暂行程中的个人见闻。但那些温暖的片段——撑船大叔的摄影秘籍、茶庄老板的待客之道、景区巴士上的特殊关怀、守山师傅的环保坚守......让我这个外地人真切感受到了“闽西北明珠”的独特魅力。(作者:山顶踏雾的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