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晚18:20,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 播出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泰宁》, 将泰宁得天独厚的丹霞地貌、 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人文情感 三者交织, 多维度展现泰宁震撼人心的山水奇观 与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 下面让我们跟随 央视一套《文脉春秋》走进泰宁 武夷山脉深处, 在闽地之西北, 藏着一座被赤色丹霞环绕的古城。 
 山,是自然的屏障,也是文明的摇篮,孕育出独特的岩穴书院与空中庙宇;水,是生命的源泉,亦是通往外界的走廊,串联起山城与广阔世界的联系。被丹霞定义,被文风浸润,被智慧重塑,这里,就是福建泰宁。 丹霞绝境 何以生香 秋冬时节,在泰宁险峻的赤色丹崖上,总有几个身影悬吊于绝壁。他们冒着风险,只为采摘一种特殊的植物——铁皮石斛。 
 在泰宁险峻的赤色丹崖上,铁皮石斛种植户正在采摘 “生命力非常顽强,你看这根系,紧紧附着在石壁上。”铁皮石斛种植户林文明道出了其中的奥秘,“这片亿万年风化形成的丹霞岩体,富含铁、锌、硒等微量元素,正是石斛生长的沃土。” 
 在崖壁上生长的铁皮石斛 连绵234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雕琢出泰宁最壮观的地标,也塑造了它最初的封闭。武夷山脉如巨大的屏障,横亘于东南,自古区隔了中原与闽地。泰宁,便深藏于这山脉中段的河谷盆地。 然而,最坚硬的岩石里,生长出最柔软的书香;最险峻的天地间,升腾起最温暖的炊烟。 
 近乎垂直的绝壁间,小道蜿蜒向上,通向静谧的岩穴 那些近乎垂直的绝壁间,隐匿着仅容一人通行的细窄孔道,它们蜿蜒向上,通向一个个静谧的岩穴。 “这些台阶往往只能容一人手脚并用地攀援。”泰宁县党史办主任江茂求说,“从宋元明清以来,泰宁所有的进士和举人,基本上都有岩穴苦读的经历。冰冷的岩穴,数百年来浸润了浓浓书香。” 人们不仅在洞穴中静心苦读,更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态——岩寺。 
 甘露岩寺 “穿过天然石门,可谓别有洞天。”福建博物院院长楼建龙站在甘露岩寺前介绍道。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寺庙,深藏于天然岩洞,以“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悬空结构,将干栏式建筑的智慧与丹霞岩壁的庇护合而为一,成就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曲绝唱。 在泰宁,像甘露岩寺这样建在丹霞岩壁上的寺院并不少见。鼎盛时期,泰宁登记在册的寺庙有130多处,其中70%是建在丹霞洞穴中的岩寺。甚至还出现一个岩穴三座寺庙的奇观。 千载时光流转,泰宁人从未止步于丹霞。他们利用岩洞建筑房屋,就连生命最终的归宿也托付于岩穴。这片被丹霞磨砺的土地,最终被泰宁人的坚韧,点亮成了家园。 “袖珍古城”与它的文脉密码 在福建的群山之中,泰宁古城显得格外玲珑,它的核心区域只有大约一平方公里,堪称中国最“袖珍”的古城之一。 
 俯瞰泰宁古城 它为何这么小?从空中俯瞰,答案一目了然——四周是连绵起伏的赤色丹霞群山,它们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留给人们建城的平坦土地并不多。 面对丹霞地貌存水难的挑战,古代的建城者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他们巧妙避开水土流失的丹霞区,将城址选在了炉峰山下,一个由北溪、朱溪、黄溪三条河流交汇冲积而成的平原上。 “别看泰宁丹霞地貌留不住水,但古城选址的这片冲积平原下方,是厚厚的沉积岩层,就像一个天然的‘地下水库’。”规划师刘倩茹点明了其中的关键。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历史上在这区区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最多的时候同时分布着二十多口井,滋养着古城的世代生息。 
 泰宁古城,千年风貌依旧 这座小小古城,却深藏着声名显赫的街巷。尚书巷、九举巷、进士巷围合的核心区域,是老城文脉的精华所在。 走进九举巷,犹如闯入一座风物聚宝盆。 “这叫旗杆石,唯有乡试以上获取功名者,才可在门前立此荣耀。”导游张琦指着一对石础说。 
 两宋时期,泰宁有过“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 “九举”之名,源于两宋时期这里人才辈出。从建县至清代,这片土地共诞生了2名状元、54名进士、117名举人。人文之鼎盛,甚至让宋哲宗将孔子故里“阙里”的府号“泰宁”御赐为此地县名,沿用至今九百余载。 廊桥茶温与包容情怀 清晨,茶香弥漫在江凤如的家中。她正熬制一种由菖蒲草、绿茶和十余味本地草药组成的解暑茶。将熬好的茶水送到廊桥,供过往行人免费饮用,是她坚持了多年的习惯。 
 廊桥茶温 这份善意并非无源之水,《泰宁县志》记载,当地现存的八十多个姓氏中,有六十二姓是唐宋后迁入,移民后代占总人口七成以上。唐宋以来,中原屡经战乱,一批批移民沿武夷山脉南迁,在这片丹霞地貌提供的天然庇护中扎下根来。绝地求生的坚韧,化作了宽厚相待的包容,让遥远的他乡,成为心安之所。 这份包容与融合,也体现在日常饮食中。 
 泰宁游浆豆腐做成各种佳肴 游浆豆腐在泰宁人手中变幻出万千风味。它既不用卤水,也不靠石膏,只凭一勺传承百年的“老浆水”点化而成。 相传,豆腐制作技艺起源于中原。位于闽赣交界的泰宁,曾是中原移民入闽的重要通道之一。豆腐技艺也随之传入。后来,人们因地制宜,放弃了传统的盐卤,选择了更适应当地温润气候的“酸浆”来点豆腐。 从险峻山川到丰饶“水田” 泰宁的故事,更是一部不断突破自然困锁,化险阻为通途的奋斗史。 脚踩一根杉木,手执五米竹篙,破浪稳行——这是泰宁金溪河上传承数百年的“独木漂”绝技。此般绝技,源于泰宁数百年的木材水运生计。 
 泰宁盛产杉木 历史上,泰宁盛产的杉木被扎成木排,顺着发源于武夷山脉的金溪,进入闽江水系,直抵东南沿海。这条水路,也使得泰宁在明清时期成为闽赣贸易的重要节点。 
 泰宁九龙潭 昔日运送木材的险峻水路,如今已成为游客体验漂流、领略丹霞奇观的胜地。而更大的转变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泰宁人在金溪最险峻的峡口,筑起百米高坝,建成了闽西北的“水电心脏”——大金湖。往昔的激流险滩,化作了今日的浩渺清波和年产百万斤的优质渔场。 
 鱼跃金湖 人们常说,在泰宁,有“三块田”。第一块,是山间的农田,承载着靠天吃饭的艰辛;第二块,是崖壁上的“田”,见证着向绝境要生存的勇气;而第三块,便是大金湖这片“水田”。从被动顺应,到主动改造,再到和谐共生,泰宁人书写在山水之间的生存故事,从古至今,生生不息。 正如那悬崖上扎根的石斛,那岩洞里苦读的灯火,那激流中穿行的独木,泰宁人把困难变成了机会,把限制变成了特色。这座从丹霞中生长出来的古城,用智慧和汗水,在最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创造了生生不息的家园。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对抗自然,而是找到与山水和谐共处的方式,让生命在困境中同样能够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