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泰宁在线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泰宁新闻网>深度视点> > 正文
随央视一套《文脉春秋》走进泰宁——为丹霞所塑 于绝境寻路 这座古城何以文脉千年
2025-10-28 20:07:00    来源:央视新闻、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方玲   责任编辑:杨敏 审核:陈启芳  

10月27日晚18:20,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

播出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泰宁》,

将泰宁得天独厚的丹霞地貌、

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人文情感

三者交织,

多维度展现泰宁震撼人心的山水奇观

与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

下面让我们跟随

央视一套《文脉春秋》走进泰宁

武夷山脉深处,

在闽地之西北,

藏着一座被赤色丹霞环绕的古城。

山,是自然的屏障,也是文明的摇篮,孕育出独特的岩穴书院与空中庙宇;水,是生命的源泉,亦是通往外界的走廊,串联起山城与广阔世界的联系。被丹霞定义,被文风浸润,被智慧重塑,这里,就是福建泰宁。

丹霞绝境 何以生香

秋冬时节,在泰宁险峻的赤色丹崖上,总有几个身影悬吊于绝壁。他们冒着风险,只为采摘一种特殊的植物——铁皮石斛。

在泰宁险峻的赤色丹崖上,铁皮石斛种植户正在采摘

“生命力非常顽强,你看这根系,紧紧附着在石壁上。”铁皮石斛种植户林文明道出了其中的奥秘,“这片亿万年风化形成的丹霞岩体,富含铁、锌、硒等微量元素,正是石斛生长的沃土。”

在崖壁上生长的铁皮石斛

连绵234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雕琢出泰宁最壮观的地标,也塑造了它最初的封闭。武夷山脉如巨大的屏障,横亘于东南,自古区隔了中原与闽地。泰宁,便深藏于这山脉中段的河谷盆地。

然而,最坚硬的岩石里,生长出最柔软的书香;最险峻的天地间,升腾起最温暖的炊烟。

近乎垂直的绝壁间,小道蜿蜒向上,通向静谧的岩穴

那些近乎垂直的绝壁间,隐匿着仅容一人通行的细窄孔道,它们蜿蜒向上,通向一个个静谧的岩穴。

“这些台阶往往只能容一人手脚并用地攀援。”泰宁县党史办主任江茂求说,“从宋元明清以来,泰宁所有的进士和举人,基本上都有岩穴苦读的经历。冰冷的岩穴,数百年来浸润了浓浓书香。”

人们不仅在洞穴中静心苦读,更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态——岩寺。

甘露岩寺

“穿过天然石门,可谓别有洞天。”福建博物院院长楼建龙站在甘露岩寺前介绍道。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寺庙,深藏于天然岩洞,以“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悬空结构,将干栏式建筑的智慧与丹霞岩壁的庇护合而为一,成就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曲绝唱。

在泰宁,像甘露岩寺这样建在丹霞岩壁上的寺院并不少见。鼎盛时期,泰宁登记在册的寺庙有130多处,其中70%是建在丹霞洞穴中的岩寺。甚至还出现一个岩穴三座寺庙的奇观。

千载时光流转,泰宁人从未止步于丹霞。他们利用岩洞建筑房屋,就连生命最终的归宿也托付于岩穴。这片被丹霞磨砺的土地,最终被泰宁人的坚韧,点亮成了家园。

“袖珍古城”与它的文脉密码

在福建的群山之中,泰宁古城显得格外玲珑,它的核心区域只有大约一平方公里,堪称中国最“袖珍”的古城之一。

俯瞰泰宁古城

它为何这么小?从空中俯瞰,答案一目了然——四周是连绵起伏的赤色丹霞群山,它们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留给人们建城的平坦土地并不多。

面对丹霞地貌存水难的挑战,古代的建城者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他们巧妙避开水土流失的丹霞区,将城址选在了炉峰山下,一个由北溪、朱溪、黄溪三条河流交汇冲积而成的平原上。

“别看泰宁丹霞地貌留不住水,但古城选址的这片冲积平原下方,是厚厚的沉积岩层,就像一个天然的‘地下水库’。”规划师刘倩茹点明了其中的关键。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历史上在这区区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最多的时候同时分布着二十多口井,滋养着古城的世代生息。

泰宁古城,千年风貌依旧

这座小小古城,却深藏着声名显赫的街巷。尚书巷、九举巷、进士巷围合的核心区域,是老城文脉的精华所在。

走进九举巷,犹如闯入一座风物聚宝盆。

“这叫旗杆石,唯有乡试以上获取功名者,才可在门前立此荣耀。”导游张琦指着一对石础说。

两宋时期,泰宁有过“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

“九举”之名,源于两宋时期这里人才辈出。从建县至清代,这片土地共诞生了2名状元、54名进士、117名举人。人文之鼎盛,甚至让宋哲宗将孔子故里“阙里”的府号“泰宁”御赐为此地县名,沿用至今九百余载。

廊桥茶温与包容情怀

清晨,茶香弥漫在江凤如的家中。她正熬制一种由菖蒲草、绿茶和十余味本地草药组成的解暑茶。将熬好的茶水送到廊桥,供过往行人免费饮用,是她坚持了多年的习惯。

廊桥茶温

这份善意并非无源之水,《泰宁县志》记载,当地现存的八十多个姓氏中,有六十二姓是唐宋后迁入,移民后代占总人口七成以上。唐宋以来,中原屡经战乱,一批批移民沿武夷山脉南迁,在这片丹霞地貌提供的天然庇护中扎下根来。绝地求生的坚韧,化作了宽厚相待的包容,让遥远的他乡,成为心安之所。

这份包容与融合,也体现在日常饮食中。

泰宁游浆豆腐做成各种佳肴

游浆豆腐在泰宁人手中变幻出万千风味。它既不用卤水,也不靠石膏,只凭一勺传承百年的“老浆水”点化而成。

相传,豆腐制作技艺起源于中原。位于闽赣交界的泰宁,曾是中原移民入闽的重要通道之一。豆腐技艺也随之传入。后来,人们因地制宜,放弃了传统的盐卤,选择了更适应当地温润气候的“酸浆”来点豆腐。

从险峻山川到丰饶“水田”

泰宁的故事,更是一部不断突破自然困锁,化险阻为通途的奋斗史。

脚踩一根杉木,手执五米竹篙,破浪稳行——这是泰宁金溪河上传承数百年的“独木漂”绝技。此般绝技,源于泰宁数百年的木材水运生计。

泰宁盛产杉木

历史上,泰宁盛产的杉木被扎成木排,顺着发源于武夷山脉的金溪,进入闽江水系,直抵东南沿海。这条水路,也使得泰宁在明清时期成为闽赣贸易的重要节点。

泰宁九龙潭

昔日运送木材的险峻水路,如今已成为游客体验漂流、领略丹霞奇观的胜地。而更大的转变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泰宁人在金溪最险峻的峡口,筑起百米高坝,建成了闽西北的“水电心脏”——大金湖。往昔的激流险滩,化作了今日的浩渺清波和年产百万斤的优质渔场。

鱼跃金湖

人们常说,在泰宁,有“三块田”。第一块,是山间的农田,承载着靠天吃饭的艰辛;第二块,是崖壁上的“田”,见证着向绝境要生存的勇气;而第三块,便是大金湖这片“水田”。从被动顺应,到主动改造,再到和谐共生,泰宁人书写在山水之间的生存故事,从古至今,生生不息。

正如那悬崖上扎根的石斛,那岩洞里苦读的灯火,那激流中穿行的独木,泰宁人把困难变成了机会,把限制变成了特色。这座从丹霞中生长出来的古城,用智慧和汗水,在最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创造了生生不息的家园。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对抗自然,而是找到与山水和谐共处的方式,让生命在困境中同样能够绽放光彩。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主办单位: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泰宁县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10-2016 zgtn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非转载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泰宁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投稿、​举报邮箱:tntv001@163.com | 举报电话0598—7832300 |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2023010551号
地址: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东洲路6号 | 邮编:354400
中文域名:中国泰宁在线.公益  
| 您是第 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