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泰宁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活跃着这样一群肩负使命、躬身笃行的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驻村第一书记。 他们从机关、企事业单位走来,扎根最基层的土壤,将心血倾注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他们是政策的落点,将党委政府的战略举措细化为村庄发展的路径;他们是攻坚的先锋,在乡村振兴的前沿直面挑战,敢啃硬骨头;他们是党建的旗帜,强班子、带队伍,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今天,我们走进泰宁县朱口镇王坑村,一起了解驻村第一书记李春晖的奋斗故事。 金秋九月,泰宁县朱口镇王坑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水稻飘香,麻面南瓜累累,各类特色经济作物也相继成熟,构成了一幅多彩香甜的丰收画卷。这一切,让驻村第一书记李春晖倍感欣慰。 李春晖(左一)向村民宣传民生政策 “驻村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自2024年12月由三明市委宣传部选派至王坑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李春晖沉下身、扎下根,走田间、访农户,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小切口”入手,做实安全守护、精准帮扶、银龄关怀等一件件民生实事,串联起乡村振兴的“大民生”,切实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筑牢安全防线,守护乡村平安 农村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尤须绷紧“安全弦”。春节前夕,李春晖提前研判节日期间用火、用电、道路交通等风险,迅速组织部署安全防范工作:在村宣传栏张贴醒目提示,发动村干部开展“敲门行动”上门宣传,向村民发放安全告知书,组织召开留守村民代表宣讲会,并在党员大会上号召党员发挥带头作用。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的全方位宣传,王坑村实现了春节期间安全“零事故”,以平安祥和的环境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实施精准帮扶,温暖困难家庭 “决不让一个家庭因病返贫,决不让群众无依无靠。”李春晖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小卢因突发脑溢血手术陷入困境,家庭负债十余万元,仅靠母亲打零工维持生计。他立即协调镇相关部门核实情况,主动对接困难家庭帮扶中心及民政部门,协助申请低保和临时救助。目前,小卢母子已被纳入低保体系,每月可领取救助金,后续还将根据康复情况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李春晖表示:“政策早一步落地,群众困难就少一分。我们要当好党和政府温暖的‘传递员’。” 推动银龄关怀,弘扬敬老风尚 王坑村留守老人较多,高龄母亲们尤其需要关怀。今年母亲节前,李春晖积极联系公益组织,争取到恒申慈善基金会支持,在村荷塘营地举办“温情母亲节·欢乐伴您行”主题活动。二十余位高龄母亲一起包饺子、玩趣味游戏,笑声阵阵、温暖洋溢。肖婆婆感动地说:“李书记总惦记着我们这些老人家,让我们节日过得很开心。”这一主题关怀活动,让老人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也在全村倡树了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 李春晖推动举办“温情母亲节·欢乐伴您行”主题活动 实干践行初心,凝聚党心民心 驻村以来,李春晖走遍了王坑村的角角落落。路上顺路捎村民一程,看见老人提水主动帮忙,迎检工作中与村干部共同奋战……这些细微之处的真心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干部在身边、服务在眼前”。他说:“群众满意与否、认可与否,是检验驻村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只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才能真正走进大家心里。” 李春晖组织座谈会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 他还实地查看水毁排洪渠,积极争取市县水利部门支持,成功申报15万元省级水利专项资金。向派驻单位申请支持补助村级党报党刊订阅费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他牵头开设“乡愁王坑”微信公众号,已发布农旅推广短视频、图文信息100余条,今年7月,李春晖积极参与策划王坑村“硒游记”缤纷夏日系列活动,邀请三明学院大学生艺术团来村演出,并协调省、市媒体进行报道,网络浏览量(含直播)累计达近4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王坑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从筑牢安全底线到落实精准帮扶,从温情呵护留守群体到积极争取资金策划活动,李春晖用真情和行动书写驻村答卷。他说:“驻村工作就像一面镜子,你付出多少真心,群众就回报多少笑容。”乡村振兴的答卷,要书写于田间地头,更要写进群众心里。 未来,李春晖将继续以“驻村”为笔、以“实干”为墨,聚焦民生实事,深耕基层治理,为王坑村振兴发展持续添砖加瓦,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温度更暖。(记者:熊明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