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能人服务工作机制:“1”即坚持“一个引领”——坚持党建引领;“5”即推行“五单工作法”——村民点单、两委统单、能人接单、党员跟单、群众评单;“5”即助力实现“五个目标”——村庄美、村贤归、村财增、村民富、村风好。 在泰宁县大龙乡张地村,一提起叶建荣,村民就竖起大拇指。这位“土专家”一手建茶厂、拓就业,一手开直播、促销售,用“五单工作法”把“村庄美、村贤回、村财涨、村民富、村风好”写在大山里,让昔日“捧着金碗饿肚子”的穷山村,变成了产业旺、钱包鼓的振兴样板。 张地村生态茶园 能人引领 破局产业困境 “张地村的茶叶,叶片厚、香气足,是老天爷赏的‘金叶子’,可光有好东西不行,得有能把资源变财富的路子。”作为张地村能人,叶建荣早在村里产业发展陷入瓶颈时,就跟村“两委”成员走家串户摸情况。他发现当地村民多是零散售卖鲜叶,不仅议价权低,还常因缺乏加工环节错失高收益。 “仅仅靠卖茶叶鲜叶,永远富不起来。”叶建荣的想法与村“两委”不谋而合。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他一方面对接县农业农村局争取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寻找合适地点自筹资金建起标准化茶厂,配套杀青、揉捻、烘干等专业设备,让张地村有了自己的茶叶加工生产线。茶厂投产后,村民可将鲜叶运至茶厂加工,并带动村民就业。 “以前鲜叶一斤卖20元,现在通过茶厂加工做成包装茶,一斤能卖300多元。”村民张大姐笑着说。 叶建荣在中国农业大学参加福建省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 “接单”履约 拓宽销售渠道 “建荣,我家的卷柏采了好几筐,找不到买家,您能帮帮忙吗?” “我家的春茶炒好了,要是能多卖些就好了。” 随着“村民点单”服务在村里推开,叶建荣的手机成了“求助热线”。不少村民因缺乏销售渠道,优质农产品只能藏在深山无人知。作为村里的产业能人,他第一时间“接单”,心里盘算着年轻人都爱刷视频,不如试试直播带货,让张地村的好东西走出大山。 说干就干,叶建荣夫妇从零学起。白天泡在茶园、田间拍素材,晚上对着镜头练讲解,把直播间搬进茶厂、卷柏种植基地,用“家常话”向网友介绍卷柏品质,同时邀请村民出镜分享种植故事,让农产品多了“乡土温度”。为了让直播更专业,他还特意联系县电商服务中心“跟单”指导,优化直播流程、设计包装,对接“产地直发”服务,解决物流难题。 如今,叶建荣的直播间成了张地村的“云上集市”。据了解,茶叶累计直播销售额突破5万元,卷柏通过直播销往福建、广东等地,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超3万元,山沟里的“土宝贝”成了屏幕那头的“香饽饽”。 叶建荣在卷柏种植基地直播 群策群力 绘就和美新图景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叶建荣深知凭一己力量有限。张地村持续深化“155”能人服务机制,组建“茶产业能人库”,把会炒茶的“老师傅”、懂管护的“老茶农”、会直播的“年轻人”全部吸纳入库,先后推出制茶培训、茶园管理、电商直播等课程,并分批组织茶农赴武夷山跟岗学习;同时带头新建民宿,开发“茶园观光+制茶体验”乡村旅游线路,让乡亲们在抱团发展中共享产业红利。 随着能人效应持续释放,张地村的“颜值”与“气质”齐升。柏油路通到村口,生态茶园连坡成片,农户客厅变身品茶雅间;种茶、开播、带货成了新日常,邻里互帮、有事找能人成为新风尚,昔日闲话声早已被键盘敲击声和茶香替代。 张地村党支部、茶产业能人带张地村的茶农到武夷山学习 近年来,在叶建荣等能人的持续深耕下,张地村茶产业已由“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发展”,分散茶农拧成“一股绳”。随着“张地岩茶”公共品牌商标成功注册,本地茶叶贴上“品质标签”,全村正朝着“打造泰宁岩茶第一村”的目标稳步迈进。如今,张地村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用“金叶子”铺就村民致富路,让“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愿景获得更坚实的产业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