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宁县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产业发展的车间里、民生服务的“窗口”前、县域发展的“决策圈”中,活跃着这样一群特殊的“答卷人”——从中央、省、市奔赴而来的挂职干部。他们怀揣使命而来,带着政策资源、专业能力与先进理念,以敢闯敢试的劲头突破瓶颈,一头扎进基层治理、产业培育的火热实践中;他们以“驻县”为“驻家”,以“挂职”为“尽责”,用年轻的脚步丈量民情,用热忱的付出温暖民心。 今天,我们走进泰宁县总医院,一起了解业务副院长王日雄的奋斗故事。 “阿姨,您做的肺部CT筛查提示有阴影,您最近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吗?”10月10日,在泰宁县总医院肿瘤专科诊室,王日雄医生正耐心询问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每周四是他固定坐诊的时间,也是他与许多肿瘤患者之间不变的约定。 王日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2024年2月他来到泰宁县总医院挂职业务副院长。从省城三甲医院到闽北山区县,他带着使命而来——不仅要看病救人,更要帮助这里建立一套肿瘤患者包括防、筛、诊、治、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 “其实我和泰宁早有缘分。”王日雄微笑着说,“2019年我曾带家人来自驾游,当时就被这里的丹山碧水深深吸引。没想到五年后,我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回来。”接到挂职任务时,他内心激动:“这一次我不是游客,而是建设者。”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困难重重。 就任初期,通过深入调研,王日雄发现泰宁县总医院连独立的肿瘤科和介入科都尚未设立,许多群众对本地医院的诊疗水平缺乏信任,“一旦查出疑似肿瘤,第一反应就是往市里、省里跑”。另一方面,医院当时的健康筛查工作仍停留在较基础的层面,尤其是肿瘤的早期发现和系统防治,更是探索的高地。 “必须让老百姓相信我们!”这是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基于对泰宁肿瘤疾病谱、县域医疗条件和居民就医习惯的全面摸底,王日雄确立了帮扶期间的核心目标:构建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他希望借助福建附一医院强大的人才、资源与技术平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让山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变化,从一个个具体举措开始。王日雄发现一位肿瘤患者通常需要在总医院做多项检查,多角度的进行分析才能确诊,这样既费时费力还消耗了医疗资源。为解决县医院诊断能力不足的痛点,他率先协调打通了远程读片系统。如今,患者的CT、MRI等影像资料可上传至附一医院平台,由省级专家出具权威诊断报告。“既避免了患者来回奔波,也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更大的突破在于MDT(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的引入。在他的推动下,两院携手成立肿瘤MDT中心,每周四下午固定举行远程会诊。来自附一的肿瘤内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专家团队“云端”集合,与泰宁的医生一起为复杂病例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我们就是要让省级医院的诊疗标准和技术规范,真正‘落地’泰宁。” 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远程病理报告152例、影像报告253例,开展MDT会诊356例,肿瘤患者县域外就诊人数明显下降,肿瘤患者在总院住院数量增长99%。 除此之外,他还着力加强专科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自己坚持每周四开设肿瘤专科门诊,还积极推荐县医院医生前往附一进修,并组织开展多场学术培训。“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他说,“只有本地医生成长起来,泰宁的肿瘤防治事业才能持续发展。”目前,共有3人前往进修,组织承办20场省级学术会议。 另一方面,王日雄高度重视“防大于治”的理念。他发现以往县医院存在“重治疗、轻筛查”的倾向,于是在2024年4月牵头启动了“结直肠肿瘤高危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项目”。通过问卷调查初筛、粪便潜血检测,并对结果阳性者提供免费的无痛胃肠镜复查,最终实现早诊早治。截至目前,初筛8146人,阳性检出率5.9%。 “现在每到周末,我们‘大金湖慢病’常态化筛查活动都会开展,就是希望将肿瘤防治的关口前移,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王日雄语气坚定地说。 从筛查、诊断到治疗、康复得到一体化照护,全流程肿瘤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仅显著提高了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更省去了跨区域就医的奔波之苦,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泰宁的山更绿、水更清,老百姓更加健康、长寿、幸福。”对他而言,医学帮扶不仅是技术的传递和体系的构建,更是一份情感的联结与守护的承诺。他相信,在泰宁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就拥抱健康、安享幸福。(记者:张显超 徐艳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