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泰宁县朱口镇金灿农业合作社的烘干车间,大型烘干设备正开足马力运转,金黄的湿稻谷通过封闭式输送带源源不断进入烘干塔,经电子系统精准调控温度、湿度,短短数小时便完成脱水处理,化作颗粒饱满的干谷倾泻而出。 这一幕,正是泰宁县以科技破解“晒粮难”、为粮食安全筑牢“稳收伞”的生动写照。 “以前收稻子就怕下雨,全家老小齐上阵抢收抢晒,还是免不了发芽霉变。”朱口镇种粮大户温建华站在烘干车间外,望着满载稻谷的农用车有序卸粮,语气中满是感慨。作为拥有400多亩稻田的种植大户,他曾因“看天晒粮”吃过不少亏——2024年秋收季的一场暴雨,让他家十余亩稻谷因来不及晾晒而变质,直接损失近万元。 今年,金灿农业合作社新引进的烘干清杂一体设备让老温彻底告别了过去的焦虑。“现在割完稻子直接拉到这儿,机器24小时不停转,烘干后的稻谷水分含量稳定在13%左右,品质达标还能直接卖给合作社,真是太便捷了!” 走进合作社的操控室,合作社负责人童安文正通过显示屏实时监控烘干塔的运行数据。“这套设备是今年春耕前投入使用的,日处理能力达100吨。”作为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介绍,“从湿谷进料到干谷出仓,全程自动化控制,不仅节省了80%的人工成本,还能通过智能温控避免稻谷焦糊,出米率比传统晾晒提高3%。”目前,该设备已累计为周边9个行政村、120余户农户烘干稻谷超2000吨。 泰宁县地处闽西北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零散种植户多、晾晒场地不足是长期制约粮食生产的难题。过去,每到秋收时节,公路沿线、屋顶院落随处可见摊晒的稻谷,既影响交通安全,又难以保证粮食质量。 为摆脱这一困境,泰宁县近年来将农业机械化作为“藏粮于技”的重要抓手,通过出台购置补贴、用地保障等政策,引导合作社引进现代化烘干设备。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粮食烘干中心8个,烘干设备总处理能力达每日450吨,基本实现“应收尽收、应烘尽烘”。 “我们不仅要让农户‘晒得上粮’,更要‘晒得好粮’。”泰宁县农业农村局农机站工作人员高少君表示,针对小农户运输不便、烘干需求零散的问题,县里推动合作社推出“预约烘干+上门接粮”服务,农户只需通过电话或微信群提前预约,合作社便会安排车辆上门收运湿谷,烘干后再送回农户家中或直接对接粮站收购。 今年68岁的种植户李大爷家有5亩稻田,子女在外务工,他独自收割后无力晾晒,正是通过合作社的“代烘服务”,两天内就完成了全部稻谷的烘干。“不用求人、不用费力,每亩还能省100多块晾晒成本,这机器真是咱农民的‘及时雨’!” 从“马路晒粮”到“机械烘干”,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撑伞”,泰宁县以烘干设备为支点,撬动粮食生产全链条的提质增效。 据悉,2025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2.24万亩,预计总产量达6万吨,通过推广机械化烘干技术,粮食产后损失率从过去的8%降至3%以下。 如今,在泰宁的田间地头,越来越多的农户像温建华一样,依托合作社的科技设备扩大种植规模,曾经的“晒粮愁”变成了“丰收喜”,科技赋能下的“稳收伞”,正为泰宁的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撑起一片晴空。(记者:陈曦 汤凯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