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泰宁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活跃着这样一群肩负使命、躬身笃行的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驻村第一书记。 他们从机关、企事业单位走来,扎根最基层的土壤,将心血倾注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他们是政策的落点,将党委政府的战略举措细化为村庄发展的路径;他们是攻坚的先锋,在乡村振兴的前沿直面挑战,敢啃硬骨头;他们是党建的旗帜,强班子、带队伍,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今天,我们走进泰宁县新桥乡新桥村,一起了解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卫秋政的奋斗故事。 从省人大机关到乡村田野,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卫秋政把泰宁县新桥乡新桥村当成第二故乡,把村民视作亲人。驻村以来,他奔走在帮扶一线,用一个个项目、一笔笔资金、一份份物资,为村庄发展注入活力,用实干赢得村民的真心认可。 卫秋政(左二)征求群众意见 自驻村第一天起,卫秋政就把“解民忧、惠民生”放在首位。针对村里困难群体的生活难题,他主动对接省人大、省红十字会,一次次奔走协调,成功争取到慰问金和米、油、棉被等物资支持,全部发放到125户脱贫户及困难家庭手中,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如果说,暖心物资解了“燃眉急”,那一个个落地的项目,就是为新桥村铺就了“长远路”。 卫秋政现场查看项目进展 驻村后,卫秋政把项目建设当作“头等大事”,利用省派重点村整村推进补助等资金,推动西瑶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农产品冷库搬迁提升项目、西源生产便桥项目等项目从“图纸”变成“实景”,有效改善新桥村生产条件及人居环境。 “驻村不是‘挂名’,得解决真问题。村民说路难走,我们就整治环境;说农产品存不住,我们就升级冷库;说种地绕远路,我们就建便桥……把基础打牢了,村民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稳。”卫秋政说。 不仅如此,为解决村民夜间出行安全问题,卫秋政积极协调,向上争取到40盏太阳能路灯的安装计划,除覆盖新桥村主要道路和公共区域外,他还主动分配部分给联建的汾信村、坑坪村,惠及更多群众。 卫秋政走村入户宣传政策 从纾困解难的“暖心人”,到推动发展的“实干家”,卫秋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在他的带领下,新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乡村振兴的底色愈发鲜亮。 “驻村更要‘驻心’,群众的点赞就是最好的肯定。”卫秋政表示,在接下来的驻村工作中,将继续脚踏实地,把群众的期盼一件件落到实处,让新桥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记者:柯劭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