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清晨,泰宁县大龙乡的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喜庆与离别的不舍。在送兵入伍的队伍中,陈坑村文书廖作良紧紧攥着儿子廖子华的手,声音铿锵有力:“穿上这身军装,就是扛起了责任。” 这声嘱托不仅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期许,更是一个两代军人家庭对国家的庄严承诺——二十六年前,廖作良曾身着戎装奔赴军营;如今,儿子接过父亲的“钢枪”,继续守护河山,续写着属于这个泰宁家庭的军旅荣光。 青年从军砺锋芒 1999年12月,年轻的廖作良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告别家乡泰宁,在军营中开启了两年的热血青春。高强度的训练、严格的纪律要求,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执行任务时高度警惕,军人的使命早已刻进骨子里。”廖作良回忆道。 归乡履职践初心 2001年退役后,他带着部队锤炼的“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精神回到泰宁,担任陈坑村文书,将对国家的忠诚转化为服务乡邻的实际行动。无论是调解邻里纠纷,还是落实惠民政策,他始终冲锋在前,被村民们亲切称为“咱们村的‘好文书’”。 子承父志续军魂 在廖作良的家中,泛黄的军装照片、军功章和训练日记被精心珍藏。闲暇时,他总会给儿子讲述军营故事:“当年在部队拉练,负重走几十公里,脚磨出了血泡也咬牙坚持,因为身后是家国啊!”父亲挺拔的身姿、坚毅的眼神,在廖子华心中种下了从军的种子。“每次看到父亲穿旧军装的样子,我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像他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 在今年的征兵工作中,廖子华主动报名,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坚定的信念,顺利通过各项选拔,成为泰宁县2025年新兵队伍中的一员。 如今,在泰宁县大龙乡,廖作良父子两代从军的故事已成为乡里的美谈。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深刻内涵,更在当地掀起了青年参军报国的热潮。 大龙乡武装部部长黄桂旺表示,受他们事迹的感召,今年全乡报名参军人数同比增长20%,越来越多的泰宁青年正以他们为榜样,立志投身军旅,为实现强军梦、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从闽西北的泰宁山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廖家两代军人的足迹,正是千万个中国家庭“家国情怀”的生动缩影。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更多像廖作良、廖子华这样的青年正整装待发,用热血与忠诚续写着新时代的军旅华章。(记者:陈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