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发兵侵占了我省金门、厦门两岛,1938年5月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机关从福州内迁永安,1941年和1944年,福州两度沦陷。对战争预期的恐慌和战乱的无情冲击,万千沿海难民纷纷逃离家园向内陆奔涌。而地处闽江上游的泰宁,却因两位爱国人士的远见卓识,成为安置难民和支援抗战的重要基地,为福建抗战做出了后方贡献。 历史上,中央和地方政府曾推行移民垦殖制度,国民党政府于抗战中后期为安置抗战难民进行了全面推广,而泰宁却提前谋划实施。时任国民党县长的是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后被王明“左”倾路线排挤与党失去联系的胡邦宪。民国26年(1937)11月,胡邦宪成立泰宁县垦务所,并兼任所长,该所附设农场,共配垦荒地4434亩。移垦制度的设计也颇具救亡智慧:在土地政策上,凡垦民开荒均发证书,规定“垦地只供使用,不准买卖”,在保障难民权益的同时防止土地兼并;在生产支持措施上,每位垦农借给6-10个月伙食费及农具、种籽、耕牛购置费,解燃眉之急;在区划上,从金溪河口往上游沿岸依次推进垦地开发与建设安置区,服务难民安置需要,也让沿海难民与家乡的心理距离更近,安心落户。一场难民安置与生产自救的战役就此打响。 与荒地开垦同步推进的是金溪的开凿疏浚。金溪自古是闽西北与福州省会的水上交通动脉,然而县境内由梅口到良浅数十里的航程中,密布18处恶滩,礁石林立,水势湍急,舟楫至此多遭覆没,而芦、梅庵二滩又最为险恶,是阻碍上下航运的天险。《泰宁县志》(民国版)介绍:“民国二十七年,县长胡邦宪呈请建设厅派工程勘测队到地,芦庵今已兴工开凿,梅庵亦勘测完竣,将來航行无阻,交通更形便利”,为了筹措资金,“泰宁县政府为开炸芦梅滩,呈奉福建省政府核准,征收上下水货船工程捐每艘弍元”。似乎是天人感应,在苦难深重的年代,福建省住建厅予以高度重视,专门机构、专门队伍治理。至1940年左右,芦梅二滩治理初见成效。以下是福建省住建厅《金溪芦滩梅滩开凿工程报告》的节选:“本厅设立金溪工程处专司整治,工程处主任技正刘敬宽,督率爆破队六十人……历时八月,炸除暗礁二十余处,计礁石四千二百立方,航道自原宽二丈拓至六丈,深浚五尺,险情尽除,民船可终岁通行,年免海难数十起。” 两项利民举措,看似各行其是,但在抗战爆发的背景下,却殊途同归、相得益彰,成为山区后方服务沿海前方抗敌救亡的利器。 一方面,本来需要跋山涉水的投奔到内陆山区的沿海难民,因为金溪航道的开通疏浚,可以乘船沿闽江富屯溪金溪直达泰宁山区,而前期已经开垦的土地,让他们可以立即安家落户,自力更生。自民国27年2月起,因抗战而逃难的沿海地区群众分三批规模移民至泰宁,他们溯流而上,直接在金溪、杉溪(泰宁境内的金溪主干流)下船上岸,安家落户。至1940年底,全县共收容来自闽江沿岸的永泰、闽侯、闽清等县难民167户697人,主要安置在良浅、池潭、梅口、吕家坊、南会、张家坊等地(均为金溪干流、支流沿岸村庄),从事耕作,所生产粮食,除自给自足外,节余还收储支援前线抗战。 另一方面,随着疏浚通航,原先载重2吨的麻雀船,可运5.5吨物资,大批木船载着金溪流域的粮食、木材顺流而下,经富屯溪直抵南平、洋口、福州,成为连接前线与后方的“水上马帮”。金溪航道治理更带来战略价值。史料记载,抗战期间通过金溪输送本县粮米至前线数千石;1942年浙赣战役期间,当陆路运输被日军切断,金溪—富屯溪水道承担了闽赣间大量物资运输,这条用智慧与汗水打通的水道,成为东南抗战名副其实的“水上生命线”。 历史不能忘记,将泰宁山区的后方抗敌连线上全省救亡格局的胡邦宪与刘敬宽。胡邦宪作为一名饱经磨难的中共高级干部,他的智慧在于目光长远、判断准确、决伐果断和运筹帷幄。虽然与党组关系撕裂,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以党员标准要求自身,利用合法身份,高举抗战救亡大旗,将泰宁施政作为其践行中国共产党抗战主张的平台,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有益工作。1946年中共福建省委、198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两次恢复其党籍(党龄从1923年起算),就是对其历史功绩的确认。正是他清醒预判到抗战的绵延必然带来人民的流离失所,于是提前开发“公营垦场”,并作好制度设计,让战争难民无需为生计发愁;同时,他还从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出发,让泰宁作为偏远山区县,也能为抗战时局作大贡献。他的瞄准的关节是打通金溪航运,建立一条战时物资与生命的运输通道,方便了难民的出逃,也畅通了山区抗战物资的运输。于是垦务制度与金溪治理在泰宁奏响协奏曲,成为泰宁抗战救国的一大绝唱。 而把胡邦宪设想落到实处的是刘敬宽。刘敬宽(刘悟斋),福州下渡港头乡人,是福建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今福建理工大学)1921届土木科校友,民国福建省住建厅市政工程局技正(相当于今“高级技术主管”)、交通局邵建泰工程处水利工程队队长。他于民国27年被派到泰宁开展航道疏浚与水利建设,一呆就是八年之久,用另外一种形式诠释了人生的“八年抗战”。在芦梅二滩开凿中,他创造性地采用梯级爆破法(避免大规模塌方)、导流堰(调控水流)等先进技术手段,仅8个月就保障金溪险段通航,被誉为“闽西北航运之里程碑”;他扎根泰宁,参与了邵泰、将建泰公路的设计开工(新中国成立后才完全通车);配合地方政府,将朱溪、上清溪、大田溪、大布溪、铺溪等金溪支流进行疏浚,使之可以通行舡船(又叫棺材船),运送粮食物资;他还积极争取向上争取资金,如民国版《县志》水利卷记载:“民国二十八年县长胡邦宪雇工新筑(鸬鹚陂)石坝,旋被水冲荡刷扫一空,工程队队长刘敬宽重新计划呈奉建设厅拨款兴筑”。1945年秋,当他的调令抵达泰宁,县长刘诚作诗《送别刘敬宽》:“流水无情渡远津,江边柳色正愁人。几时诗酒消长夜,半壁河山感却尘。我滞杉阳徒守旧,君迁海峤为更新。闽疆敌遁蹄痕在,切莫临风只怆神。”泰宁人民永远铭记为地方抗战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志士仁人。 硝烟散尽,山河重光。胡邦宪的垦务档案与刘敬宽的治水图纸,共同书写着这样的历史真谛:救亡图存不仅需要前线将士的浴血,更需要后方治理者的智慧与担当。闽西北群山中开垦的不仅是土地,更是生的希望;疏浚的不仅是河道,更是通往胜利的航路。 作者:江茂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