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走进泰宁县上青乡崇际村,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村民们或在庭院里侍弄花草,或围坐石凳唠家常,其乐融融。 崇际村坐落在泰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北部核心区,距县城仅18公里。这里不仅有“鲤鱼的故事”口耳相传,更因上清溪、九龙潭等自然景观的环抱而风光旖旎。既有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又有乡风文明的内在底蕴,崇际村于今年5月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称号——这份荣誉的背后,是这里以文明为笔、以生态为墨的乡村蜕变。 云雾缭绕、山峦叠嶂的崇际村景色醉人 家乡美如画 2018年启动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崇际村改变的起点。村里先后投入千余万元,实施房屋立面改造、雨污分流、道路硬化等工程。曾经的“水泥路”变身平整柏油路,淤塞河道清淤后建起生态护岸,观水长廊、龙鳞坝、乐水亭等景观设施点缀其间,勾勒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基底。 “以前家门口坑坑洼洼,院子里农具乱摆乱放,鸡鸭满地跑,地面又脏又臭。为解决房前屋后脏乱差的问题,乡里统一给我们规划建设了庭前小院,修复了破损地面,我就在院子里种菜、种花、种果树,看着它们开花结果,自己的心情也十分愉悦。”村民杨其香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庭院扫干净。 崇际村水清岸绿景美、村容整洁 而李加良家的四星级庭院,是全村的“样板间”。走进他家,堂屋墙上挂着妻子亲手绣的“家和万事兴”刺绣画,客厅里的绿植错落有致,物品放置有序、干净整洁。 “小家搞得漂漂亮亮,自己住着舒服,邻居们也跟着学。”李加良说,“我家媳妇每天把庭院打扫完,还会去村口教别家怎么刺绣,把这份美传递下去。” 让村民干劲十足的还有“美丽庭院”积分制的推行,每月由乡村干部组成考评小组,逐户检查卫生、绿化、杂物摆放等情况,评分公示后,村民可凭积分到村头的“积分微超市”兑换洗衣液、纸巾、农特产品。 村民从“要我整治”变成“我要美丽”。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各出“妙招”,纷纷“变废为宝”,利用庭院边角地建起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暗里较劲、明面评比,不仅刷新了自家的“里子”,更擦亮了全村的“面子”。如今,崇际村已拥有省、市美丽庭院22户,“推窗见绿、移步皆景”成为常态。 温暖邻里情 “每天晚饭后,我都会组织几个姐妹在村里拾捡垃圾。大家现在都养成了习惯,一到点便不约而同地行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子越来越漂亮了。”杨其香是“幸福鲤”巾帼志愿服务队一员,她的话里充满自豪感。 这支2023年由13名妇女党员组建的队伍,如今已壮大到50余人,设有5支小分队,成员涵盖大学生、企业家、致富带头人等,服务范围从环境治理延伸到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 “幸福鲤”巾帼志愿服务队 “这5支队伍就像毛细血管,把服务送到村民心坎上。”崇际村党支部书记李文祥说。这群“巾帼红”在政策宣传中当“小喇叭”,在矛盾调解中做“和事佬”。 村民肖连英家的院子里建起了“幸福鲤”巾帼调解站。肖连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土生土长的崇际人,做人踏实,做事靠谱,还是个热心肠,村里的姐妹喜欢到她家唠嗑。这让她对村内各家各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名副其实地当选为调解站站长。 “李某某家婆媳俩因生活琐事吵起来了,你们谁有空的,赶快来调解站一起劝说劝说。”肖连英在“幸福鲤e站”微信群发出这样一条消息,三五个队员赶到了现场,经耐心沟通后,婆媳和好如初。 文明山居图 村中央是古乐文化广场文明实践点,每逢节庆,这里热闹非凡,现场进行非遗展示,上青古乐、板桥龙灯、游浆豆腐、棕编、傩舞、梅林戏等轮番上阵,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还通过线上直播,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巾帼志愿服务队队员为学生讲“鲤鱼的故事” 沿着鲤鱼溪前行,龙鳞坝水花飞溅,观水长廊倒映着白墙灰瓦。村口“龙门里”示范基地内,正值暑期的学生们体验插秧农事,听研学导师讲解土地翻耕、育秧收割的农耕知识,触摸最真实的乡土。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与非遗项目,崇际村探索出“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带动特色农业、研学写生产业共同发展,打造2000亩黄豆种植示范片,3600亩生态岩茶产业园。 从人居环境整治到文明乡风培育,从文旅产业崛起到村民增收致富,推窗见绿的诗意与守望相助的温度交织共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明实践,共同绘就了一幅旅游村的“富春山居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