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泰宁素有“中国丹霞故事开始的地方”的美誉,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而闻名。近日,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的师生们齐聚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开展了一场丰富生动的写生创作活动。在范扬老师的带领下,20余名学员深入世界自然遗产地,探索泰宁的独特山水与人文风情,在大赤壁等地进行写生,泰宁的山水格局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深层的文化生命力。范扬老师表示,未来将继续带领学生通过手中的画笔讲述好中国故事,为艺术创作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联动寻找新思路、注入新动能。 此处展示采风活动中范扬老师创作的美术作品与创作感悟,以飨读者。 范扬老师写生现场 《泰宁甘露岩寺》 《泰宁甘露岩寺》——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口述 范扬 记录 高玮骏 整理 林达 绘画于我而言,恰似一场与自我、与自然的深度对话,节奏的把控全凭当下心境与画面需求。常听闻可染先生一幅画作需耗时多日精心打磨,李思训作画亦是慢工出细活;反观吴道子,挥毫泼墨间一气呵成,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尽显豪迈洒脱。这让我愈发坚信,绘画速度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正如世间万物各有其美,画家的秉性、天赋与创作习惯,共同谱写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节奏。我作画大多时候下笔流畅迅速,但当面对复杂景物,也会放慢节奏,细细雕琢,让每一笔都精准勾勒出物象的神韵。 在处理繁茂的植物植被时,我始终坚信“师造化” 是不二法门。自然是最伟大的导师,它如何生长,我便如何描绘。许多朋友好奇我的绘画技法,市面上有这法那法,诸多技法,而我独守谢赫六法这座艺术宝库。气韵生动赋予画作灵魂,骨法用笔奠定画面筋骨,应物象形塑造物象形态,随类附彩增添色彩神韵,经营位置构建画面布局,传移模写传承艺术经典。真正领悟并践行六法精髓,绘画中的万千难题便能迎刃而解。因此,对待绘画权威,我们应心怀敬意,却不可盲目迷信,要在经典传统的继承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创新。少看时货,多读古人。 这幅作品画面构图呈现出一种大的开合关系。我总会先锁定画面中的主要景点,将其作为视觉中心稳稳把控全局,再通过干湿浓淡的墨色变化,为画面注入丰富层次与立体维度。上色时,遵循“色不碍墨,墨不碍色” 的原则,让色彩与墨韵相互交融、和谐共生。适当的留白恰似阳光穿透云层,为画面增添空灵意境,引导观者思绪在虚实之间自由驰骋。以树的画法为例,我常常从塞尚作品中汲取灵感,让笔下的树木既有自然的真实,又蕴含独特的艺术韵味。 在色彩运用上,我多用二绿奠定基调,三绿、头绿仅作点缀,避免色彩过浓。以墨色为底,融入冷暖色调:赭石增添暖意,花青与二绿调和带来冷感。整体遵循“随类附彩” 原则,依物象特质上色,追求简洁纯粹的效果。 苏州姜思序堂的赭石颜料挺好用的,将其泡开后,会出现清浊分层的有趣现象:清者上浮,浊者下沉。轻盈的部分因含胶浮于水面,质地细腻通透,用来描绘人物的脸、手,能展现出肌肤吹弹可破的晶莹质感;浑浊的部分下沉,色彩浓郁厚重,在表现山石的雄浑厚重,或是追求古朴稚拙的艺术效果时,能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巧妙驾驭赭石颜料的特性,往往能为画作带来点睛之笔,让画面绽放出独特的艺术光彩。 这些绘画心得,是我在艺术道路上朝花夕拾捡来的,是我用心感悟、实践所得。就像少年时读钱松岩老先生的《砚边点滴》,体会那些记录在砚台旁的创作感悟。如今我也将自己的这些“随笔点滴” 跟大家分享。 在处理画面中的道路时,需注重立体感的呈现。可通过线条变化表现道路的转折起伏,适当添加细节,使道路与周边景物自然过渡、融合。此外,利用纸张特性,增添画面层次感与空间感,让道路更具真实感与表现力。 范 扬 1955年1月生,祖籍江苏南通,1972年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曾任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艺术院聘为院士;2013年被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艺术院聘为院士;2014年在法国圣爱美隆市接受鲁德拉骑士授勋册封;2019年在北京获得由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亲自颁发的顾拜旦奖章;2025年在北京获得“国际奥委会主席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