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穿过尚书第雕花窗棂,“拾天庭院”民宿里,清代黄家祖宅的青砖黛瓦与现代元素交融,这是泰宁古城保护修缮的生动写照。 千年文脉 362处文物串联的文明密码 泰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于公元958年建县,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北宋时期更是创造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泰宁还是老区苏区县,境内存有红军街、东方军司令部、大洋嶂阻击战旧址等革命历史遗迹。 至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在这片154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全县散落着362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遗址60个点,古墓葬22个点,古建筑252个点,石窟寺及石刻5个点,近现代重要史迹23个点。 坐落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的县博物馆内,2805件套馆藏文物静静陈列。藏品涵盖新石器时代至国内革命时期的可移动文物,类别包括石器、木器、瓷器、玉器、金银器、铜器、红色革命文物等类型,每一件都在诉说泰宁的过往。 为了进一步摸清家底,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泰宁县组建了一支27人的文物普查队伍,车辆行驶里程累计5000公里,完成全县行政村、自然村覆盖率100%。截至目前,共完成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362处,复查完成率为100%,调查并录入拟新发现文物118处。 破局之路 泰宁文物保护的“组合拳” 翻新改造的屋顶、干净整洁的厅堂、摆放有序的桌椅……深藏在泰宁古城九举巷的斑驳老宅,前不久经过匠心巧思精心改造,摇身一变成了“胖阿姨豆腐花馆”。 “现在政府帮我免费修缮好了老宅,还鼓励我就在家里做些豆腐花生意,很感谢他们的帮助和支持。”看着自己的老宅焕发新光彩,今年72岁的郑桂兰喜笑颜开,“今年暑期,我就在家中支起了小摊吸引了不少游客。” 推进古城历史文物保护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古城老宅复杂的产权关系。一个大院十几本产权证是常有的事,仅在古城核心区状元街南片,就有50多栋建筑有着复杂的产权关系。 为破解产权之困,泰宁县打出“组合拳”,对古建筑不求拥有、但求保护,积极探索以租代收、产权互换等模式进行保护修缮。比如,古城红光街9号房屋,产权由政府与老百姓各持一半,之后,政府将另一半产权从百姓手上租赁过来,整体修缮保护后对外招商,引进“金铙红”茶企入驻。又如,古城进士巷28号江家大院是明末清初建筑,但户主之一老江是个“钉子户”,导致修缮工作难以推进,经过双方协商,以政府所有的邻近房屋与其互换使用权,修缮工作得以顺利推进,老江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政府和群众实现“双赢”。 共生之道 让文物在“烟火气”中长存 “对古城里的古建筑,不能像对待古董一样,修好了不能碰。”泰宁县博物馆馆长魏锋认为,任何建筑都需要人气,需要融入生活,只有兼顾保护与利用,才能让人与城在共荣共生中发展。 2021年,泰宁县通过总体规划,以明城文旅发展公司为运营主体,对尚书巷历史文化街区和沿街立面进行改造提升,并进行雨污分流,对消防、夜景灯等配套设施进行完善,打造宜居环境。 古城修缮后,因缺乏管理经验,人气一度没起来。为此,县里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到浙江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消化吸收,创新推出了“公认民养”模式,委托“经济能人”或第三方公司植入业态活化利用,实行古建一对一的管理与养护。 目前,泰宁古城培育了精品民宿、私人影院、酒吧、茶馆、电商直播间等70多家主题业态馆,打造了“工艺美术大师一条街”“泰宁晚茶一条街”等特色街区,聚集商户逾3000户,新增就业岗位万余个,较2020年实现40%增量发展。 共赢之果 文物保护点亮古城未来 位于进士巷深处的梁氏祖居内,有一家“梁氏拓印”工作室。业主梁臻手里忙活的拓印技术,是她家祖传几代的活计,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氏祖居是一幢明代古建,10余年前由县里出资修缮。看到曾经破败的祖屋焕然一新,曾在此生活过的梁臻决定重返旧居,从事拓印、字画装裱等工作。“现在,每天都有人来,有进来参观古建了解拓印的游客,也有本地居民来串门。老宅有了活力,我也乐在其中,希望能把梁氏拓印发扬光大。”梁臻说。 “古城业态活化后,人流、物流、信息流都活络起来,带来游客的同时,也带来全新古城生态。政府、产权人、原住民各方都从中受益,对古建筑从价值认可到保护共识,最终到共赢。”魏锋说。 烟火气升腾,古城人气渐起。 2025年上半年,泰宁县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01.02万人次,比增13.6%;国内游客旅游花费40.09亿元,比增17.8%,入选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综合竞争力百强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