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担心林地承包到期后没着落,现在拿到新的林权证,心里踏实多了!”近日,泰宁县杉城镇王石村村民陈美因捧着崭新的林权证,脸上笑开了花。 这是王石村新一轮林权改革结出的硕果。 如今,这个林地总面积达11093亩的村庄,通过明晰产权、科学定价、联防联动等创新举措,让沉睡的山林苏醒,既护好了绿水青山,又让集体和林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王石村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林地条件优越,用材林平均亩单价高达5000-8000元,林业发展潜力巨大。本来守着青山就能致富,但随着2004年开始的第一轮林改政策实施二十余年,早期发包的林地陆续到期,林权证失效、采伐合同到期等问题接踵而至,优质林木资源一度“沉睡”。“林权不清,群众不安心;资源不用,发展没后劲。”村书记范贵华的话点出了关键。 为破解难题,王石村以新一轮林权改革为契机,第一步就从“明晰产权”入手。 村两委通过村民代表会、党员动员会、村广播、微信群等多种渠道,把政策讲清楚、说明白。干部们还挨家挨户走访,记录林地历史沿革和争议焦点,秉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针对不同林地情况分类施策,成功调解12起林权纠纷。最终,全村完成2212亩林地确权登记,发放林权证87本,确权率达62%,真正实现“树定根、人定心、山定权”。 产权明晰了,如何让林地“生金”? 王石村的答案是“科学定价”。村里根据林地类型制定差异化流转政策,采伐迹地重新发包,按每年每亩10元收费,合同期限不超过30年;未采伐有林地续签合同,前期按原标准补缴费用,后续按每亩10元执行。 同时,按承包规模实行阶梯支付,30亩及以下一次性付清,更大规模则分两次或三次支付。灵活的政策激活了林地价值,不仅调动了村民积极性,还吸引了外来企业投资。2024年—2025年,村财政因此增收123050元,林农也尝到了甜头。 发展的同时,生态保护不松懈。 确权后,林农的“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村里顺势建立村民联防机制,大家主动参与森林管护。2024年至今,全村森林火灾和滥砍滥伐案件发生率均为零,村民联合开展联防巡逻25起,制止野外违规用火13起,形成了“人人护林、户户受益”的良好氛围。 如今的王石村,正从“守着资源难致富”向“活用资源促增收”转变。下一步,村里计划完善林权流转机制,探索股份合作、碳汇交易、林下经济等新模式,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绿色动能。(记者:熊明欢 李广 汤凯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