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泰宁素有“中国丹霞故事开始的地方”的美誉,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而闻名。近日,中国画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的师生们齐聚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开展了一场丰富生动的写生创作活动。在范扬老师的带领下,20余名学员深入世界自然遗产地,探索泰宁的独特山水与人文风情,在大赤壁等地进行写生,泰宁的山水格局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深层的文化生命力。范扬老师表示,未来将继续带领学生通过手中的画笔讲述好中国故事,为艺术创作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联动寻找新思路、注入新动能。 此处展示采风活动中范扬老师创作的美术作品与创作感悟,以飨读者。 范扬老师写生现场 《泰宁甘露寺钟声》 《甘露寺钟鼓山》——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口述 范扬 记录 高玮骏 整理 林达 刚到这儿的时候,我就留意到灰色调的独特韵味,生怕作画时遗忘,便先在纸上勾勒出一个圆弧形做标记。写生时间一长,很容易遗漏最初打动自己的元素,提前做个记号,就像给灵感提点一把,画的时候心里也踏实,下笔更沉稳。 泰宁的景色以浓烈的赤色为主,创作时就得讲究色彩对比,这样画面才清晰明了。上色要果敢利落,带着十足的自信去画,观者看了也会觉得心里敞亮、舒服。我作画时,常让墨与色自然交融,画墨块的时候特意留出空白,这留白可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为画面增添呼吸感。这红与绿、朱砂与石绿交织,色彩碰撞带来的视觉冲击,既是创作的挑战,也是探索笔墨趣味的契机。遇到墨色精彩的部分,一定要保留下来,这可是画面的点睛之笔。 这幅《甘露寺钟鼓山》画面内容相对简约,所以绝不能画得简单,就拿画面边缘处理来说,细节处多下功夫,我还特意在画里添了一只老鹰,当然,确实天上有飞鹰。 画面留白太多显得空,一点不留又闷得慌,所以我一直在琢磨如何把握留白的分寸。用笔也有讲究,得有节奏感和弹性,这样线条才有生命力。画山洞也是同理,如果洞的布局看着舒服,就保留原样;要是觉得太密,就用墨色和水晕染过渡,让画面更和谐。一幅画看着舒不舒服,全靠平时积累的经验和当下的艺术直觉。 画近处的树枝,切忌一棵棵孤立地画,得从整体出发,把握疏密关系。这就跟黄宾虹先生的理念相通,勾线是造型的根基,先把线条勾勒到位,后续深入刻画才有方向。 说到构图,我的老师高冠华(潘天寿先生的学生)曾提到,潘老有个经典理论叫“收头收脚”,意思是画面四个角不能全堵死,得适当留白,这样才能营造出空灵的意境。就像我这幅画,有些地方刻画细致,就得让周边适当虚化,只不过我用的是中国画特有的“以虚托实”手法,跟摄影里的虚化效果异曲同工。 范扬,1955年1月生,祖籍江苏南通,1972年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曾任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艺术院聘为院士;2013年被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艺术院聘为院士;2014年在法国圣爱美隆市接受鲁德拉骑士授勋册封;2019年在北京获得由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亲自颁发的顾拜旦奖章;2025年在北京获得“国际奥委会主席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