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作为原中央苏区县,泰宁这片红色热土上至今保留着众多珍贵的革命遗址。 让我们以时间为轴,回溯到1930年代的泰宁,身临其境感受那段星火燎原的峥嵘岁月,重走泰宁红色革命的燎原轨迹! 第一站——红军街 红军街原名岭上街,位于泰宁县城。1931年6月至1933年7月,主力红军三次 “解放泰宁,挥师东进”,这里曾驻扎大批红军官兵。当时红色泰宁流传着一首歌谣:“油菜开花七寸心,剪掉辫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牺牲性命也甘心。”五千泰宁英雄儿女从古城的小街巷里踏上革命征程。 1933年8月中旬,朱德、周恩来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指挥部从江西东移,经建宁抵达泰宁,入驻陈家大院,指挥东方军入闽作战和江西抚河以东地域红军作战。 📷必拍场景: 朱德、周恩来旧居门前的青石板路,追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景; 斑驳墙垣上的繁体标语,“打倒帝国主义”“红军是工农的军队”字迹虽褪色,但信仰依旧滚烫。 点击上图可720°全景参观 隐藏打卡任务:街内的英勇东方军主题纪念馆通过文物展览、VR/AR场景体验等展陈手段,展示了东方军入闽及泰宁革命的光辉历史,历史迷必冲! 第二站——大田乡“中央少年红军文旅小镇” 大田乡是闽赣交界处的革命老区,在中央苏区时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期间,大田乡成为泰宁县最后一块完整的红色区域,彭德怀、刘伯坚等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 这里还是两支著名“少年红军”部队的奋战地:建黎泰模范少年先锋师,由16-23岁青年组成,后改编为红21师61团,参与东方军入闽作战;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由中央苏区少年先锋队组建,萧华任政委,曾在泰宁挫败大刀会、保卫大田前线,留下“浴血闽赣锐无敌”的壮烈诗篇。 📷必拍场景: 站在苏维埃纪念馆的展柜前,凝视着布满弹孔的旗帜,仿佛穿越回1933年,听见少年红军们吹响战斗的号角,看见少共国际师的旗帜在风中猎猎飘扬; 少年红军文化主题墙绘,用漫画形式再现少年红军站岗、送信、战斗的生动画面; 乡边小道旁的龙鳞坝,夏日可体验红军战士涉水行军的艰辛。 第三站——岭下村 岭下村位于泰宁县新桥乡,是闽西北革命老区的重要村落。1931年,红军进驻岭下村,建立红色政权,这里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后方基地。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岭下村爆发了激烈的岭下阻击战,红军与国民党军激战6天5夜,成功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歼敌千余人。 建有初心公园、红色文化展厅、老游击队员黄炳茂之家、“三个不要忘记”主题馆等红色文化项目,还保护开发了红军食堂、红军标语墙等革命历史遗迹。 📷必拍场景: 初心公园的红旗飘扬、号角鎏金、红色雕塑林立……背景是层叠的梯田与白墙黛瓦的民居; 老游击队员黄炳茂之家,屋内陈列着草鞋、斗笠等旧物,在这里可以重温“一杯米酒”的故事。 第四站——大源村 大源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央红军村。这片充满红色历史的土地,曾见证了红五军团十三师的诞生。1934年3月22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重要战役新桥反击战打响,大源村为前沿阵地,红5军团第13师在戴氏官厅设立师部,师长陈伯钧,先头部队38团驻扎大源村。 革命时期,大源村曾是红五军团十三师诞生地和新桥反击战指挥部所在地,到如今还保存着大源乡革命委员会暨红13师指挥部、大源乡游击队队部等革命旧址。 📷必拍场景: 戴氏官厅中的红军标语与明代砖雕同框,历史层次感拉满; 村头的镇安桥,青石拱券横跨溪流,这里曾经是红军重要通道旧址,桥面斑驳的凹痕间仿佛还回荡着红军的脚步声。 第五站——大洋嶂阻击战遗址 大洋嶂阻击战遗址位于福建省泰宁县城西北约10公里处的杉城镇南溪村杨梅坳自然村,主峰海拔1100米,地势险要,东、南、北三面均为悬崖峭壁,仅西侧有两条小路通往山顶,易守难攻。 这里是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著名的“大洋嶂阻击战”发生地,红军以不足千人的兵力击溃国民党军4000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必拍场景: 站在山顶阻击战纪念碑旁,想象当年红军“一夫当关”的壮烈; 用长焦镜头捕捉山脚下的田园风光,感受“战火与稻香”的时空交错。 泰宁的每一处红色遗址, 都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 带上这份攻略, 来一场“穿越时空的红色旅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