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上清溪的水面上,黄盛腾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他熟练地检查救生衣、加固竹排,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这位从2000年开始撑竹排的老艄公,如今已是泰宁上清溪景区最受欢迎的“明星排工”。 今年56岁的黄盛腾出生在杉城镇长兴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在上清溪边长大。20多年前,泰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黄盛腾和妻子抓住机遇,开始从事上清溪排工工作,从此,他们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崇际村到长兴村,16.5公里的水路,黄盛腾边撑杆边与游客闲聊,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偶尔插科打诨,甚至用几句英语调节气氛。“有时接待国际友人,说点英语能让气氛更活跃。”凭借精湛的撑竹排技术和热情洋溢的讲解风格,黄盛腾和妻子赢得了无数游客的喜爱和赞誉。 25年风雨兼程,一叶竹排“撑”起了黄盛腾一家的美好生活。 如今,像黄盛腾这样常年固定的艄公或艄婆,在上清溪景区共有200多名。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景区还额外聘请了超千名临时艄公和艄婆。竹排前后需要两人配合,其中不少是夫妻档、兄弟档,甚至父子档,这种独特的“家庭搭档”,为竹排之旅增添了一份温情。 “以前种田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没有积蓄。如今靠着撑竹排,家里每年收入增加了3到4万元,还住上了新楼房,日子越过越有滋味。”黄盛腾凭借过硬的撑竹排技术、风趣的讲解方式和优良的服务态度,先后荣获“状元级排工”“金牌讲解员”“福建省基层理论宣讲星级宣讲员”“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成为泰宁远近闻名的名人,许多游客到上清溪都点名要坐他的竹排。 功成名就后,黄盛腾没有忘记肩上的责任。 他牵头成立“劳模工作室”,以“一带五”的模式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如今景区三分之一的职业排工都是他的徒弟。“黄师傅为人善良,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排工温国山说。在同事眼中,他是倾囊相授的良师;在村民心中,他更是扎根乡土的“领路人”。 “很质朴”“对自己很抠门”——这是长兴村村民对黄盛腾的评价。他穿的是洗得发白的旧衣服,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蔬菜,一年到头也难得买件新衣服。黄盛腾总是笑着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带好头,不浪费,发扬党员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黄盛腾一家4口人,夫妻俩勤劳能干,忠厚朴实,都在上清溪景区当排工。一家人省吃俭用,可到了交党费时,他总是最积极、最准时的。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2000元,作为特殊党费上交给党组织,用于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2019年,村里缺文书,村民一致推荐黄盛腾。为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他欣然接受。在他的积极推动下,长兴村道路拓宽了,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长兴村不仅成为有特色、有产业、有内涵的美丽乡村,还是县内9个重点旅游景区村之一。 在长兴村,像黄盛腾这样的排工就有80余人。在他的带领下,不少村民做起了民宿,开起了农家乐,村内旅游从业人员200余人,大家都在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在旅游淡季,黄盛腾和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户,搜集村民意见,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探索出“旅游+农业”的产业融合新模式,先后引进瑶坪生态观光园、世德堂茶庄园等生态农业观光项目,种植葡萄、提子120余亩,种植优质茶叶1000余亩。 2024年,长兴村村集体收入突破42.75万元,并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村、国家级生态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福建省高级版绿盈乡村等荣誉。 从普通农民到行业标杆,黄盛腾始终牢记: “掌握撑竹排技术,讲好泰宁故事,让游客满意。”夜幕降临,结束一天工作的他,仍会翻开学习笔记,整理新的讲解素材。“只要竹排还在漂,我就会一直讲下去,把党的声音、家乡的故事,传给更多人听。”这份坚守,让他的竹排之旅,既有山水之美,更添红色温度。(记者:熊明欢 李少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