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风景诗文的重要对象,泰宁之水,既有归附在山体中的飞瀑流泉、雨雾云霭,也有自成一体的溪河湖潭、洲滩湾涧。水文学是自然景色的描绘者,还是情感世界的表达者,更是哲理思考的承载体。通过对水的描绘和咏叹,古代文人墨客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文学造诣,更传达了他们对生命、情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从古人的诗文作品中,我们能够提炼出水丰富多元的情志形态。 唯美之水 水灵动而活泼,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变化为诗文增添生动的画面感。古人写大溪、梅川、交溪等都每有好文,但泰宁之水,最有特色和魅力的还是丹霞之水。 一是丹霞山体上的飞泉匹练,因地形季节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态,在想象力丰富的作者笔下,更是幻化百变身影。如有写形的:“谁使峰头双练瀑,空濛散作玉花飞”(李纲);有写色的:“白玉膏流千丈雪,紫金光聚九重霄”(周之夔),有写声的,“飞泉泻玉当阶,惊破幽人夜梦”(萧槐);( 邱嘉彩)有写声的:“寒泉一匹练飞来,声在岩间伴古苔。风雨夜来增暴涨,惊人枕上殷其雷。”(邱嘉彩)“忽惊两道飞泉下,疑是天浆注玉巵”(杨达仙)。 二是丹霞中的溪河,上清溪是泰宁古已著名的水体景区,现有流传的诗文有百十篇之多。而对上清溪体悟最深的,应数池显方,他所写的《上清溪记》,历数游览线路上的每个景观,所看所听,感想体悟,无不一一道来,详实细腻,繁复入微,简直就是古代版的导游词和导览图,“转一景如闭一户焉,想一景如翻一梦焉,会一景如绎一封焉,覆一景如逢一故人焉”,把上清溪九十九曲、八十八弯的景致写得活灵活现,更是传颂至今。而泰宁唯一的丹霞瀑布白水漈却是另一番气场:“白水漈头两片山,巍巍冠弁峙尊颜。断崖千尺开深峡,中夹悬源白水湍。赤石壁峭望如墙,馗雷屏伫望如航。颉颃似欲争雄长,两不肯屈势昂藏”,气场更是惊人“瀑声轰响如雷灌,洗耳况更有寒流”(明▪邱嘉彩《白水漈赋并序》),倒为泰宁温润绵柔的丹霞平添了阳刚之气。 三是水与丹霞的关系。丹霞是水流切割出来的,古人用文字对二者相互伴生关系进行了人格化、艺术化的升华:“两隅断嶂溪遥入,一面分天月恰来”(池显方),“千峰断壁路无从,一水清漪若可涉。迂回览尽无数奇,碧水苍天一丝彻” (清·江云霆),“两山夹深泓,桃花源宛肖。乍入境已寂,溯洄径逾奥”(明•陈九畴),把丹霞深切峡谷、曲流、丹霞一线天等曲折通幽、水从山出的形态意境给写活了,让人身临其境。 表意之水 水是柔美的,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寓意。古人善用水表情达意、寄托思绪。这些诗词,当时可能是写给恋人的,但对于今人,何尝不可以引为家乡的广告语? 明池显方在《诸岩记》的结尾中感叹“复行,逢石坐石,逢瀑坐瀑,逢梁坐梁,逢树坐树,思此灵境奥区,他日如何结茅,如何种芝,如何携妻孥,如何养僮鹤,竟不可必而回”。 在探访了泰宁的最美丹霞后,也许是累了,但更应该是心灵被风景融化了,见了怪石、瀑布、山梁、奇树,都要席之而坐,想着在泰宁如此灵秀境界、腹地深处,今后如何结茅而居,如何养殖芝兰香草,如何携妻将雏,如何使僮养鹤,竟拿不定主意而回。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山水里藏着秘密,明末江复认为上清溪里的桃花源胜境是仙人在操纵的:“太初幻化迷千古,久泊渔人今始发。定有仙人此中匿,鸡犬云封未可识。”更直接的是诗僧释最弱:“怪石都从天上生,活如神鬼伴人行。海之内外佳山水,到此难容再作声”。有此山水自然引人入胜,清代的江中时也许是读了前辈的诗文,二话不说,丢下前程,直奔上清溪去了“前途不可问,挽筏上沧浪”。元代的黄元实对梅川很有情感,如“门外青溪溪外山,山光常在有无间。白云飞尽晴窗午,喜见遥峰露一斑”(《午窗山色》); “春江雨过水溶溶,短棹孤篷有钓翁。钓罢归来天向晚,桡声咿喔月明中”(《晚桡鸣月》);“漠漠江烟晓未开,行人唤渡过江来。一篙不见水深浅,撑散眠鸥石畔苔”(《晓渡撑烟》),写尽了泰宁梅川一带山环水绕、溪声流淌、江平水阔的情景和作者散淡闲适的心情。 言志之水 水的流动性、柔韧性以及包容性,使得诗人作家自发产生联想,也方便他们借以表达类同的向往与志向。明末清初的泰宁隐士萧士骏在《瞻仰李忠定公读书台》中, 奋笔写下“丹心霞不落,浩气瀑长悬。雨雨风风夜,孤忠泣涕涟”,将红色的山崖比作永不落幕的赤胆忠心,将悬挂的瀑布看成从天而降的浩然正气,在景仰李纲的孤忠护国的同时,也哀叹家国破碎,江山零落。类似感怀家国的还有他的好友同伴邱嘉彩,但他却坚忍,他选择隐居肖岩,是为了日日礼峰,听轰雷般的瀑声,寄托对亡国的思念,同时净化心灵。“今得避地卜居,日礼峰颜,听瀑声,为余砥砺洗濯也多矣”,他“日对危峰相拱揖,造物生尔意何如”,“乃知山亦分骨肉,丰裁秀整方称豪”,所以“幽人选胜而卜居,为爱其中特且殊”。正是因为如此他对山水的深刻理解和特立独行,才站上了明清时期泰宁文学造诣的高峰。 哲理之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传传诵几千年的至理名言,但清早期的一位泰宁学子,在游览山水之中,却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理解。“夫使乐山水者必有其具,有其境,有其情,有其时,而后可以乐。则知仁之于山水亦仅焉矣” (清▪叶启晋《游云岩记》),大意是说,大凡山水之乐,必定有它的具体物象,有它的实际境界,有它的感情寄托处,有它的相宜的时间,而后才得以享受到真正的快乐。那么所谓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真谛也就仅仅在这里而已。乐水乐山是基于情境的,是时空与人物内外境遇的结果,把孔子的理论又提升了一步。可能,沉浸在泰宁的丹山碧水中特别容易引发哲学思考吧。而更多的是从个体的内心体验达到人生终极的思考。如“汉武求仙事杳冥,高悬承露挹金茎。何如一饮岩前水,百尺龙珠泻碧轻”(无名氏),汉武帝为长生不老不惜劳民伤财,建金铜仙人承露盘求仙人的“云表之露”,不如直接在泰宁的丹霞岩穴里畅饮天洒甘露,不异于上天的百尺龙珠。就有这样的人“却诛荆榛结茅屋,时漱清泉盟诸鸥”(清·江云霆《咏上清溪》),而且“破瓠酌新泉,新泉美可茹。愿借菩提枝,洒向烦城去” (清·叶祖轼《紫云岩》),泰宁的丹霞甘露是可以让人成仙的,所以才会有七十二岩洞,处处晨钟暮鼓,“太乙真人朝玉帝,五云深处未归来” (宋·王 藻 咏栖真岩) 水无常形却又上善若水,只因水附着于变幻无常的大地,才有千变万化的姿彩;更有沉浸在水景交融的人们,赋予眼前山水的情投意合,才会有不朽的诗文留存后世,拨动着同样境遇的心灵。(作者:江茂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