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宁县杉城镇,有一项传承千年的指尖技艺——泰宁竹编,正通过创新与坚守,走出一条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近日,记者走进泰宁竹编传承人王细仂的家中,见证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社会绽放独特魅力。 在王细仂家的厅堂上,各式各样精美的竹编产品整齐摆放着,王师傅坐在一旁熟练地刨制竹篾、编制竹手串。随着指尖翻飞,一根竹篾瞬间便编制成了一颗竹珠子。 作为泰宁竹编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细仂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着这项千年技艺的温度。 “我能把竹篾刨得很细,用它编花、编字,像‘福禄寿喜’这四个字,每一笔每一划都得精准计算竹篾数量,全靠编织呈现,没有一笔是画上去的。” 王细仂谈及竹编技艺,眼中满是自豪与热爱。 为了更好地传承展示竹编技艺,王师傅除了在自家的竹编技艺传习所收徒传艺外,还经常到学校、研学基地、非遗博览苑等地进行现场技艺展示。 真正的非遗保护在于让传统与现代对话。王师傅将竹编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匠心打造的竹首饰盒、竹编包包、竹手串等作品,既保留传统工艺精髓,又贴合当代审美,备受大众青睐。 这些竹编精品不仅面向市场销售,更频频亮相赛事与展会。2022年,王师傅制作的作品《圆簸箕》《起亲果盒》《全福篮》等作品入围2022年福建“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其中,《起亲果盒》凭借精巧工艺斩获优秀奖,让传统竹编在现代舞台绽放光彩。(记者:龚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