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宁这座千年古城里,有一位守护传统杆秤制作技艺的匠人——王勇庆。63岁的他,用四十三年的坚守,在方寸秤杆间,刻下对公平的执着,对匠心的传承。 泰宁杆秤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杆秤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提绳、秤钩等组成,制秤要经历选木、刨料、磨光、装钮等30多道工序。 今年63岁的王勇庆自幼随父学艺,13岁便挑着担子走村串户,从浙江康县一路来到泰宁。1981年落户泰宁后,他将这门家族五代相传的手艺延续至今。“宁可不挣钱,也不能做短斤少两的秤”,这是王勇庆恪守的祖训。 凭借精湛手艺,王勇庆的作品先后登上福建电视台《风物福建》、海峡卫视《福建文化记忆》等栏目,并在福建省图书馆长期展播。其参与创作的廉政主题短视频《非遗里的清廉》,全网播放量突破百万。这些经历,让更多人了解到泰宁杆秤制作技艺,也让王勇庆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 “一杆秤虽小,却能称出天地良心。”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千年技艺背后的文化重量。 从浙南山区的挑担少年,到如今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勇庆的半生都与秤杆相伴。他用行动诠释了 “择一事终一生” 的匠人精神。在他看来,心平秤才会准,每一个钻孔都植入了公平和公正。 如今,他不仅自己坚守这门手艺,还积极培养传人,期望杆秤制作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这份古老的匠心在岁月中延续,让公平的刻度永远铭刻在人们心间 。(记者:黄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