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泰宁在线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泰宁新闻网>泰宁旅游>文化艺术> > 正文
金溪航运的历史回眸 | 这里是历史文化名城——泰宁
2025-07-06 22:54:00    来源:泰宁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编辑:方玲   责任编辑:杨敏 审核:陈启芳  

金溪是闽江的一级支流,福建泰宁位于金溪上游,所有的溪流均汇入金溪。理论上讲,只要通航条件许可,可以从水路舟入金溪,再通航闽江水道,直达福州和沿海城市,反之亦然。在非机动车年代,较之于肩挑背负,走水路是最便捷、省时、省力的交通方式。历朝历代,泰宁人将金溪作为走出崇山峻岭的交通命脉,为疏通金溪航道付出艰辛努力甚至众多生命代价。

金溪承载了大山腾飞的理想,但现实却并不美满。金溪在泰宁境内的上中段属丘陵山谷型溪河,河床狭窄,枯水季水流量少,沿河还有“金溪十八滩、滩滩鬼门关”的诸多险滩。不但行舟易于搁浅,而且常触礁破船。尤其是芦庵滩,盘踞金溪中段,长约100余米,两岸峭岩壁立,河床暗礁遍布,是金溪流域最著名的凶险之滩,俗称"关刀嘴"。有民谣“芦庵滩哭五更":“援岸崖咀如刀剑,险滩林立勾魂礁;沉船浦里篙桨漂,芦庵滩下万骨集……年年清明上坟日,芦庵两岸尽孝衣”。

但水路运输对商业意识刚觉醒的人们的吸引力大太了。芦庵滩未凿通之前,在泰宁将乐交界的良浅村,这里滩阔浪平,逐步自发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航运商埠码头。明末清初,地方政府还在此设立盐米商行,一时间泰宁及周边明溪、宁化、建宁乃至江西南丰、广昌一带邻近集镇的粮食、食盐、布匹、木料等大宗物资的进出就以此为集散地,在此上下船中转,再通过陆路盘运,因此,良浅又被称为“埠头”。从良浅至泰宁县城还有一条50余华里的专用商道,俗称“盐道”。但这样的中转盘运太费时耗财,为此,清朝中后期,民间航运组织就自发组织芦庵险滩的治理,主要使用劳役进行礁石敲击清理,但无济于事,只有极少数人敢冒险通航,而且仅限流放木材扎筏。清道光初,官方开始开凿芦庵滩险石,辟有窄小水道,在丰水期,一种扇舟平底船引入了金溪航运,一些技艺高超船工驾驶微型船筏胆大抢滩。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尤其是官办漕运对金溪航道产生客观需求,促进了官方衙署将治理芦庵滩摆上重要议程。清光绪甲申年(1884),地方政府、航运机构及商家合力共促,并向来往船只木筏每只收银元2元作炸滩费用,由此启动了新一轮芦庵滩开凿工程。工程以简单爆破和人工开凿清理相结合,丰水通航、枯水作业,重点削除航道内突兀水上的尖利礁石,于光绪戊戌年(1898)“告厥成功”。自此,在丰水期,金溪水运基本可以全程通航,一种新型商船“麻雀船”也应运而生,载重可达三至五吨。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当年福建盐法道余联沆写下了《开凿芦庵滩记》:“闽江之险比于蜀,自建宁抵福州千有余里,滩石林立,而芦庵滩为最著滩之一。巨石突出屹然,如滟灏堆俗,名曰关刀嘴,嘴曲而锐,水与石相搏激,触之者辄立碎,一岁中几无完舟。而榜人沽客无不引为戒......拣日鸠工,削之冯冯,凿之冲冲,不数月而突者以坳,窒者以涌,于是帆樯上下,经岁无倾覆之凶险......”。

上文的当事人,开凿芦庵滩的决策者,当时的知县刘钧也作文记录了这一事件,并将其题刻于芦庵滩左岸石壁。石刻主题大字 “化险为夷”,笔力虬劲,其文为:“余于光绪甲申年奉调来闽,即闻芦庵滩之险。辛卯(1891)权蒙杉阳,亲临勘验,即欲修凿,事不果行,于心终未能忘。至丁酉年(1897)复办官运提调,因车路阻滞,急拟开凿此滩,以便盐船畅行。适值宋子鹤司马委是邑官运,予亦调赴上洋转运局,彼此会商,意见相同,遂筹款举办。宋司马力任其难,众善士亦乐于输将,竟于戊戌年冬告厥成功,船行无阻。可见天下事,有志者事竟成焉。聊书此以为记之。楚南刘钧题”。

但这次开凿,仍未能根除隐患,尤其是枯水期低水位的通航。民国四年(1915)以后,福建省派炸滩工程队重凿芦庵滩,始将滩石炸毁部分,辟宽并取直航道,使稍大的船只实现通航,部分小型船只还可上溯直达泰宁和建宁县城。自此之后,存续数百年的良浅埠及陆地转运“盐道”逐步废弃。

继而池潭埠兴起,成为金溪航运的中转、分装中心。政府在此兴办航运管理、渡口管理和征税管理机构,池潭埠(渡)由此兴盛一时。进入民国后期,商业运输船只体积吨位加大,民国二十七年(1928),县长胡邦宪(安徽寿县人,中共地下党员,1927年5月至1928年9月在任)呈请建设厅派工程测勘队开炸芦庵、梅庵两滩,民国三十六年(1947),又继续耗资开炸两滩。此后,随着金湖十八滩的各个险滩相继开凿,官江、梅口、弋口各个商埠码头也相继兴起,金溪上游泰宁、建宁等县全流域商业航运初显端倪,丰水期舟楫往来、桅帆相搏的场景历历可现。

航运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泰宁人口的变迁交流。清中后期,闽江沿岸的闽清、永泰甚至尤溪、延平的船工沿溪北上,成为泰宁金溪流域上最早的职业航运人,他们与当地人通婚定居,催生了一批金溪沿岸姓氏庞杂、商业活跃的新型移民集镇;带动了内河航运向大山深处辐射,大山的农特产可以通过水运源源不断地输入福州甚至出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商船上,也把山区需要的盐、布和生产生活物资运抵。据《福建航道发展史》记载:泰宁米之输出有数千石。这些米在福州颇有影响,被称为“上溪米”。

上世纪50年代起,各级政府多次对县境内的金溪航道进行全面炸滩清淤,实现了全年全程普通船只顺利航行。尤其是1953年,在芦庵滩边人工开辟一条新航道,通航当天通过152只粮船,每船装粮4.5吨,无一遇险,无一粒粮受湿。千百年来的芦庵险滩从此天堑变坦途。

新中国建设的公路骨干网络形成后,金溪水上长途航运逐步让渡给了公路运输。只有传统的木材、竹材捎排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当年还诞生了新中国一支特殊的“红色娘子军”——金溪流域女子捎排队,号称“金溪女将”,其事迹被拍成电影和专题纪录片。

1980年3月,池潭水电厂关闸发电,高峡出平湖,曾经令人闻而丧胆的芦庵滩等十八险滩永沉水底,金溪内河航运由此销声匿迹,唯有矗立在金溪崖壁上的“化险为夷”摩崖石刻凝视着金溪百年变迁,无声地讲述曾经的风云变幻。(作者 江茂求)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主办单位: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泰宁县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10-2016 zgtn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非转载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泰宁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投稿、​举报邮箱:tntv001@163.com | 举报电话0598—7832300 |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2023010551号
地址: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东洲路6号 | 邮编:354400 
| 您是第 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