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泰宁在线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泰宁新闻网>泰宁旅游>文化艺术> > 正文
山水游历的文学笔触 | 这里是历史文化名城——泰宁
2025-07-05 21:50:00    来源:泰宁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编辑:方玲   责任编辑:杨敏 审核:陈启芳  

文学是山水最忠实的恋人。泰宁县山水之胜,冠于诸邑。古人很早就用文笔来描述泰宁风光,不吝对其挥洒溢美之辞,让泰宁的山水有了丰富的层次色调;同时,古人善借山水表情达意,又让山水就有了鲜活的性格。

山川风景类的诗文在历史文献中占据重要位置,写作对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布在泰宁中北部的丹霞名胜。

泰宁丹霞与村镇交互,人与风景共生,丹霞自然就有了人性。这些古代诗选和文选,绝大部分是丹霞山水尤其是丹霞岩穴文化。重中之中是以李纲隐寓的罗汉、丹霞、络珠三岩为中心,辐射天台岩、莲岩、约岩、芝岩、甘露岩、云岩、醴泉岩等,再加上北部的宝盖岩、状元岩等,游客与泰宁学子在静默的丹霞前赞叹、凭吊、联想,每个丹霞名胜的诗文都可以汇编成情感勃发的书册。

另一方面是以杉阳八景、兴贤八景为代表的人文景观,是泰宁的人文地理标志。

如宝台梧垣、炉阜棠荫、桥东古柏、堂北双松、南谷莺迁、杉津水镜、梅溪兰渚、西山鹤舞、文昌塔影、考亭琴涧、蛾眉雪艳等,及与泰宁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文古迹、名人故居、宫观庵堂等,从这些诗文作品里,我们可以读懂泰宁人的风水信仰、道德教喻、先贤故事和人文精神。

有意思的是,外来人写作泰宁山水远早于泰宁本土,早期作品数量也明显多于本地,山水诗文的视角文字也更让人惊艳喝彩,因此,泰宁山水的美,也主要通过一代又一代羁旅骚客的吟咏实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

泰宁县志载“泰之为邑,以山僻,亦以山奇;以溪瘠,亦以溪秀。笔墨鲜述,舟车莫通,遂成宇内奥区,炎方灵薮。登临俯仰,山水方滋矣”。在南宋以前,泰宁鲜有文人墨客关注,也有偶经此处的宦游之人,发出山川之奇和人生坎坷的感慨,如六朝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等;而至北宋中后期,泰宁文风日盛,科举勃起,引起了士子官员的关注和探访,就有名人学士来此隐居、游历、宦游,与行旅相伴的诗文就有了风景文化的身影,也是这些人总结提炼了泰宁山水的魂灵。

领衔泰宁游历文化并将其推向高峰的是李纲和朱熹。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李纲曾于政和年间(1111)被贬沙县,晚年定居并逝世于福州(1140),于宋建炎四年冬(1130)至绍兴元年(1131)正月,携家寓居泰宁三个多月。在这后三十年的三个人生阶段中,李纲对泰宁倾注了深厚感情,写作了与泰宁相关的作品达53首(篇)之多。

对泰宁贡献最大、影响最远的

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唱响了“泰宁丹霞”。

李纲的泰宁诗文里,“丹霞”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丹霞一词最早出现在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意指景象明丽;而与风景地貌结合在一起,当属李纲,比徐霞客早了近500年,而且“丹霞”只属于泰宁,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过。因为李纲的推崇,“丹霞”逐步泛化成为泰宁地域文化的特有符号。

其次是对泰宁山水的高度褒扬。

集中体现在《邵武军泰宁县罗汉岩设供疏》《冬至后四日修供罗汉岩》《叶梦授龙图同游丹霞再次前韵》《邵武军泰宁县瑞光岩丹霞禅院记》四个篇章中,文辞优美、角度新奇,令人过目难忘。其中与水相关的诗句如 “烟霞绚彩染幽岩,紫翠葱茏云木参。幸有幽人共清赏,岂惟风月友成三”,“渡水扪萝款石扉,杖藜同着旧缁衣。犹嫌林下喧僮仆,欲学孤云野鹤飞”,“堂殿楼阁,窈窕玲珑,泉石草木,幽奇芳润”。绚烂的丹崖与流泉飞瀑相映成趣,写尽了瑞光岩的流光飞彩、深厚意境。为此,李纲得出结论“邵武军泰宁县,山水之胜,冠于诸邑”,而且他断定,这绝对是上天对泰宁的厚爱而刻意安排,“谓造物者融结无意,吾不信也!”李纲作为泰宁最佳推广大使绝不为过。

南宋孝宗之后,随着朝廷对李纲评价日益正面和拔高,李纲生活过的地方成为文人士子阶层游历参访的热点。而泰宁两宋时期 “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对贤达大儒也产生了虹吸效应。最早的名人是朱熹,他于庆元五年(1197),也就是李纲逝世57年,邹应龙中状元那年隐居在泰宁小均坳,曾留下了“春、夏、秋、冬”《四季诗》四首及琴板一块;严羽,南宋文学批评家、评论家,工诗词,他来泰宁讲学考察,游历瑞溪写下“羽客逍遥地,桃源世未寻”。

明代中后期市井物流与人流的繁华,催生了学者能人一批批走进泰宁,蔚为壮观。在游历者中,贡献最大的当属明末泉州同安(今厦门市)人池显方,池显方是一位徐霞客式的旅行家。他于明崇祯十年(1630)冬,应其朋友、时任泰宁县令袁世芳(韵生)的邀请,流连游历泰宁山水。他以探险家的精神和文学家的热情,在泰宁步行、涉水、乘船、拖筏、坐轿,从南到北,踏遍了泰宁的丹霞胜景,发现与命名了许多重要的风景名胜。在他的著作《晃岩集》里,可以检索到他为泰宁写的《诸岩记》《上清溪记》两篇游记和《丹霞岩》《石辋天乙峰》《宝盖岩》《甘露岩》《光台山》等十四首诗篇,赞美宣传泰宁风景,他赞叹 “杉阳山水甲闽西,堪鼎九曲与支提”、“兹奇果九曲”。泰宁人应该永远记住他,给他立一座泰宁风景开拓者的丰碑。罗汝芳(1515~1588年),江西南城人,是明代中后期著名学者。他曾到泰宁讲学游历,留下了“更无山上下,唯有日沉浮”等佳句;万历间清流的裴应章,走访泰宁人江梅,不忘“廊庙江湖,盘桓胜处”;顾圣之:明朝吴江人,奇泰山水,到处留题,他的“一片丹霞飞不去,玉京高幻赤城标”等仍在传唱;明御史、八闽巡按李元阳羡丰岩之名,题写“窥霞”。其他名人还有福州诗人画家商梅、御使成都人李凤翔、参议太平人焦煜等都游历且留下诗文。

清代至民国,泰宁履遭兵乱、匪患,科举文化也日渐式微,外来游历、讲学、交流的名人逐步减少。宦游是这一时代的主体。如清早期县令王誉命,曾写《丹霞院记》记述江氏先祖开辟丰岩三寺、李纲江日彩文章事业功绩,还留下一批山水诗文;其后的县令洪济、施文燽、胡维翰,郡令邱民范、福建学政汪廷玙,民国县知事黄式苏都曾游历并留下作品传世。

泰宁人赞美自己家乡的山水,肯定是古已有之的,可惜在南宋以前,泰宁本土人士的作品尤其是山水文学方面相当稀缺。

这一方面,是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除了清代的两本县志,其他地方性文献尤其是各类文集遗失殆尽,现在留存的诗文,相当部分还来自于族谱,自然无法反映当时的文学创作状况;

另一方面,为了迎接改变命运的科举考试,学子们寒窗数十年心无旁骛于四书五经,沉浸在山水却并未激发文学创作的热情。泰宁历代有五十余位进士,是泰宁文化的精英代表,除了邹应龙父子外,其他如叶祖洽、李春烨、江日彩等名人,甚少与他们才情地位相匹配的风景文学类作品。

泰宁的本土风景文学是步李纲后尘的。宋以状元邹应龙、进士邹恕父子二人为甚,他们既是学霸,也是泰宁山水文化的启蒙者。泰宁的重要风景他们都踏足过,留下了美丽的诗篇文章,如邹应龙写宝盖岩 “路从支涧入,人在半空行。六月如霜候,四时长雨声”,邹恕写甘露岩“兰若半空中,云山第几重。瀑流千丈练,鹤宿五株松”,把泰宁丹霞山重水复的景象写活了;元代本土作家,作品流传最广的是元代诗人黄元实,他才思敏捷,文词优美,诗赋一经写出,即被人争相传诵,他写的诗《春江十咏》、赋《金铙山》、记《双溪渡》传至如今;泰宁风景文学创作的高峰期,集中在晚明和清朝初年,主要是隐士和对科举失去信心的学子,钟情山水,洒脱放任,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尤其是清兵入关后,一批明朝遗老纷纷潜入岩穴里隐居,最有名的是“岁寒四君子”:李向奎挈家隐于莲岩,邱嘉彩奉母避世肖岩,雷民望匿迹栖隐云岩,萧士骏流连醴泉岩。隐士的伙伴只有山水明月,他们的情愫也只有向山水倾诉。他们以山水为题写作了大量诗文,而他们自身及隐居的场所也成了后人的创作题材。

通过这些名人和读书人的脚步及诗文,泰宁的秀奇从千山万壑中浮现出来。一直到现今,仍是游人趋之若鹜的旅游热点,使泰宁在全国的风景名胜中保持了鲜明的个性特色,树立了文化标识体系。(作者:江茂求)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主办单位: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泰宁县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10-2016 zgtn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非转载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泰宁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投稿、​举报邮箱:tntv001@163.com | 举报电话0598—7832300 |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2023010551号
地址: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东洲路6号 | 邮编:354400 
| 您是第 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