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泰宁在线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泰宁新闻网>泰宁旅游>文化艺术> > 正文
泰宁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特色之我见 | 这里是历史文化名城——泰宁
2025-07-03 19:25:00    来源:泰宁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编辑:方玲   责任编辑:杨敏 审核:陈启芳  

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特色是前提与基础。提炼总结价值特色,是泰宁历史与现实、保护与传承、经验与教训的大盘点,个人认为应从三个维度来着眼,即在区域自然地理人文格局内进行分析,明确所在所有的底层逻辑;在全国视野视角下进行比较,厘清属于个体的内外特质;在经济社会历史进程中进行定位,抽象出普遍性的经验与规律。从史志工作者的角度,结合相关专家的研究与观点,本人对泰宁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与特色提出拙见。

历史价值——闽赣军事要塞的历史见证

泰宁,5000年历史,2000年文明,能见诸于中国、福建历史的重要时刻莫不是与承担守护闽赣交界的大杉岭东南边关防线的军事功能息息相关。

从2000多年前的闽越王无诸在泰宁设高平苑、乐野宫,校猎金铙山,让泰宁在浩瀚历史中现身留痕;到闽王王审知派尚书左仆射邹勇夫镇守归化(泰宁)屯兵开垦,由此“邹公开泰”,正式开启了泰宁两宋辉煌的创业历程,使泰宁成为全省较早开化并立县的山区;到明清时期各类地方叛乱争抢此地、天平天国军余部多年盘踞、清兵入闽制造“南石喋血”惨案;到土地革命时期,泰宁是中央苏区早期核心县份之一,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红一方面军司令部)设置于此,朱德、周恩来等百余开国元勋在此战斗工作,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这里策源,红一、三、五、七军团均在此集结战斗,泰宁成为中央苏区的东方门户、中国工农红军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决战重地,中国革命史、军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发生于此或与此关联。

正是因为军事地理使然,泰宁成为“汉唐古镇、两宋名城”和各种文化交汇融合地才有历史必然性。从更大的角度来看,泰宁,又为闽赣边区的文明演化和县城生成提供了可资研究的特色案例。

文化价值——中国科举文化和山水文化的县域缩影

纵观历史现实,泰宁可圈可点且仍在发挥影响作用的文化现象非“状元文化”和“丹霞文化”不可。汇总各方记载,泰宁共产生了54位进士、100多位举人,其中最令人引以为豪的是有两位状元,还有3位解元。中国1300年科举史,正规王朝的科考仅产生700来位状元,泰宁穷乡僻壤,就有两位状元,不管是总数还是县份和人口的平均数,在全国都是凤毛麟角,泰宁号称为“状元故里”绝不为过。同时,南宋状元邹应龙以其科举魁首、官及宰相、高寿善终、死后封神而成为中国传统“五福人生”的典范。当今邹应龙后裔及崇祀“广佑圣王”的群体达数百万之众,遍及全国十余省及东南亚各国,成为一个独特的全国级文化现象。确定状元文化是泰宁的首要文化符号,就清晰定位了泰宁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特色,确立了泰宁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另一个特有文化现象是“丹霞”山水文化。“丹霞地貌”是我国地质学家陈国达命名并被国际认可的科学术语。据文献,“丹霞”一词最早见于魏曹丕 《丹霞蔽日行》,但与地貌场景相结合,始见于南北宋交替时期李纲关于泰宁丹霞禅院及丹霞宗本禅师的众多诗文,比徐霞客早了450年。泰宁是“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国际公认的青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千姿百态的丹霞山体与浩瀚大金湖交相辉映的水上丹霞胜景举世公认。同时当地人们利用丹霞岩穴而生成的丹霞穴居、岩寺、读隐、崖葬、寇变文化群落世所罕见,沿袭至今,尤其是丹霞岩寺文化更是融巧夺天工与文脉深厚于一体。这是泰宁地域文化不可替代的元素,也是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现实样板。考证“丹霞”山水文化源起泰宁,将大大丰富“中国丹霞”世界遗产的文化元素与内涵。

泰宁文化名城高扬“状元文化”和“丹霞文化”两大主题,也是对泰宁数十年坚持文化转化、文旅兴县路径的认可与持续,将为国内传统文旅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现实样板。

科学价值——山水交融、天人合一营城思想的具体实践

古人营建城建屋善用地理山川走势,讲究“来龙去水”,注重风水布局赋能,为此就有了泰宁古城“一山控城、三溪朝宗”的城市风水格局。

古人相度泰宁龙脉来自西北,中西东三脉纲举目张,与泰宁主要山脉水系的地理走势高度重合。而泰宁古城龙脉的大纲是,从茶花隘发源,峨嵋峰雄峙,大洋嶂撑开大帐为“少祖”,炉峰山在城西融结“太阳金星”是为“主山”,“拱向端严、朝堂宽广”,并与周边“案山”“挂榜山”“文笔山”“狮象山”相互呼应;北溪是县城的“随龙水”,随着龙脉沿西北一路南来,将古城和主山环抱在内。

宋后县治从前坊街迁于炉峰山之东、杉水之南。古城内的街道、房屋围绕炉峰山扇形展开,背靠炉峰、面朝大溪,环形布局。除北溪来势长远外,还有东面的朱溪、东南的黄溪在城东汇集一处,形势三涧朝宗、拱卫县城与炉峰山。而城东三涧交汇处与炉峰山连线的尚书第、世德堂区域,紫气东来,阴阳和合,是古城龙脉的正枝,历来被认为是兴旺之处。

古人认为,正是这种风水格局,成就了千年泰宁文脉气韵。正如明末清初名士雷昂所诗“水有朝宗势,于兹汇涧三,蛟龙窥斗角,练映异光涵”。这种顺应山川地理走势,将地脉、人脉、文脉融为一体的营造城市的做法,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现实中的具体实证,也为诸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营建风格增添了又一个性化实证。

艺术价值——明代闽北民居建筑艺术及生活方式的鲜活标本

中国土木建筑的珍贵程度与年份成正比。在国内尤其是南方,清代建筑已经凤毛麟角,但泰宁县城的方寸之地,却有比屋连墙的明代古建筑群数万平方米,其规模与完好程度,在全国可称绝无仅有。

古城建筑以官居及名门大族祖屋宅居为主,规模宏大,布局方正,格制严谨规范;普遍采用泰宁本土建筑材料,如以杉木为梁、柱、枋、檐、椽作骨,以本地烧制的地砖、墙砖、眠砖、斗砖植体,以赤砂岩(红米石)塑造天井、廊道、门框、门楼等关节,采用“三厅九栋”、穿堂连体的泰宁民居建筑风格;每幢房屋内部的建筑细节、装饰元素又各不相同,承载了宗族或家主的学识、阅历、家风家训等文化记忆与信息,尚书第古建筑群是典型代表。同时,古井、古巷、宗祠、城墙等古城肌理与脉络仍清晰可见。通过保护传承,古城延续保持宋代以来以“耕读传家”为内涵的市井风貌和生活气息,各种非遗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逐步恢复生机,与古城同频脉动。

泰宁古城,是中国南方明代建筑及其市井文化的“活着的”标本。通过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活化体系,是保护中国珍稀文化遗存的重要举措。

社会价值——多元碰撞并融合共存的地域人文的现实写照

在汉以前,泰宁是闽越国的辖地及闽越族的生活区域,现今仍有闽越遗风;泰宁300多个姓氏,是历唐、五代至宋数百年间,小族群、多期次从周边省县迁徙聚居,因为没有绝对强势族群的文化吞蚀,各种边缘性输入性习俗、方言、信仰得以存续共处;一千多年来,泰宁始终归邵武管辖,大的建筑、服饰、方言、习俗是典型的闽北文化圈成员;泰宁历史上的经济流向和商业交往陆路出入黎川向抚州、南昌,水路下洋口、延平、福州,西部乡镇的小方言和信仰明显植入赣东北文化,金溪沿岸地域的姓氏及生活习性又有闽江文化的烙印。因此,泰宁地域人文就成为闽越文化、北方文化、闽北文化、闽江文化交汇沉积地和向外扩散的前沿地,缺乏核心诉求和主流价值取向,显得驳杂多元,现存的“庙比村多”“佛道儒土地祖宗同供”等地方文化现象显得特立独行。但正是这种杂揉并存和碰撞融合而造就的“包容和合”,恰恰又成为泰宁人文精神的显著特征,造就了数千年来持续至今的不事争斗、内敛平和的民风民情,与周边县市存在一定差异。泰宁社会进化方式路径,对于研究闽赣边区人口迁移、社会发展、经济交流、民俗演化具有普遍性意义。

综上所述,“闽峤雄关、军事要塞”的城市源流解决了泰宁历史文化名城“从哪里来”的问题,“状元故里、丹霞渊源”的文化主题解决了“有什么”的问题,“一山控城、三溪朝宗”的古城格局解决了“长什么样”的问题,“宋韵明骨、包容和合”的精神价值解决了“我是谁”的问题,它们交融共生、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泰宁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体系。(作者 江茂求)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主办单位: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泰宁县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10-2016 zgtn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非转载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泰宁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投稿、​举报邮箱:tntv001@163.com | 举报电话0598—7832300 |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2023010551号
地址: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东洲路6号 | 邮编:354400 
| 您是第 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