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泰宁在线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泰宁新闻网>专题专栏> > 正文
宣言发布地的时代回响!探访永安市小陶镇红色传承与振兴发展之路
2025-06-30 09:17:00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方玲   责任编辑:杨敏 审核:陈启芳  

日的阳光透过百年古樟树的枝叶,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园洒下了斑驳的光影。

6月26日,这个位于永安市小陶镇的公园迎来了一批参观者,他们是前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福建人民出版社党员干部,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走进陈列展厅仔细观展。墙上珍贵的历史照片、展柜里泛黄的书籍物品,以及讲解员饱含情感的讲述,瞬间将人们的思绪拉到91年前那段铁血征程。

军号声声,红歌嘹亮。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这里集结出发,发出了抗日宣言。这支肩负特殊使命的队伍,在苏区父老乡亲不舍的目光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那保家卫国的铿锵誓言,穿越硝烟,响彻云霄。

春秋流转,烽烟已散,但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小陶镇35个村居的土地上。其中26处革命旧址,赫然列入福建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丰厚的红色遗存与满目青翠的绿水青山,构成了当地独特的发展底色。如何让凝固的历史焕发时代光彩?如何将精神财富转化为发展动能?小陶镇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用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护接力与创新实践,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福建人民出版社党日活动  (黄光棉 摄)

抗日红歌的接续传唱

踏入展厅,一面巨大的时间墙映入眼帘——“1934.7.15”。这个日期,如同历史的坐标,深深烙印在小陶人的血脉之中。

回望历史:1934年7月6日,由红七军团改编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担负着宣传抗日、牵制敌人的重任,从江西瑞金出发,跋山涉水,于7月15日抵达永安小陶镇,与护送他们的红九军团先头部队会师,张贴了提前赶印好的《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同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等联名发布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先遣队亦同步发出《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等文告。小陶镇,由此成为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地、先遣队的集结出发地,也拉开了长征的序曲。

“红军抗日铁拳反帝先锋队,中国我们誓死要反侵略……”走进“挥师北上、亮剑小陶”展区,一首《红军抗日歌》的激昂旋律响起,让参观者联想到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这首歌传唱至今,与一位失散红军战士的故事密不可分。1934年7月,红军战士吴长生因伤病掉队,留在了石峰村。身虽离队,心向红星。他将未能继续杀敌的满腔热血,转化为昂扬的歌声,一字一句教给村里的乡亲们,让这首抗日歌曲在口口相传中得以保存。

“小时候,最爱往吴爷爷家跑,就为了学唱这首歌。调子简单,唱起来却浑身是劲儿!”61岁的村民管联汗,嗓音洪亮,眼中闪着光。如今,他已成为《红军抗日歌》坚定的传唱者之一。

“这首《红军抗日歌》目前仅在永安的乡村,才能听到如此完整的传唱。”永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郑毅介绍,“它在流传中融入了永安方言的独特韵味,乡土气息浓郁,格外亲切,这是它能深深扎根民间、代代相传的重要原因。”

如今,石峰村村民把这首《红军抗日歌》两度唱到了中央电视台,让红色音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持续回响。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园一角 (黄光棉 摄)

红色文化的守护接力

在小陶镇,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未断裂,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从教唱红歌的吴长生,到热忱传唱的管联汗,再到以守护和宣讲为己任的黄光棉父女,三代人,用不同的方式,共同守护着一份红色记忆,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

黄光棉是镇文化站站长,也是镇上公认的“金牌讲解员”。展厅里,他身着整洁的衬衫,声音抑扬顿挫,手势有力。“最多一天讲6场,嗓子冒烟也值!一年下来,平均120多场。”谈及这份“红色事业”,他眼中闪烁着自豪与执着的光芒。

在他的带动下,一支特别的义务讲解员队伍活跃在宣讲一线。这群人的年龄跨度令人动容——最年幼的仅13岁,最年长的已81岁高龄。

那13岁的小小身影,正是黄光棉的女儿黄雨梦。“没有红军爷爷的流血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宁?能用自己的声音,传承革命精神,我觉得特别光荣!”如今15岁的她回忆起两年前跟父亲学讲解时的场景,眼神坚定。

81岁的吴选观,则是队伍中的“老黄牛”。自2021年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园建成开放,这位退休老干部便自愿承担起义务讲解、环境维护等工作。“瞧瞧,这是我和孩子们编排的红军抗日小话剧,在学校里演的!”老人拿着手机,熟练地点开抖音,屏幕上是他和一群孩子投入表演的画面。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如何让凝固的历史“活”起来,走入人们的心坎里?小陶镇的多元化探索充满创意:编写汉剧《星火》,让革命故事在传统戏曲舞台上重生;编排《红军抗日歌》歌伴舞,让红色旋律与现代舞姿交融;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让革命种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

如今,小陶镇的红色版图逐渐清晰。岩连宁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纪念馆巍然矗立;树荆堂、慎修堂土堡等革命旧址修缮一新;矮岭战斗遗址、红军墓等遗迹重现风貌,形成以“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群,成为当地响亮的红色名片。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宣言  (徐尔文 摄)

红绿交融的振兴图景

红色资源的有效活化利用,为小陶镇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一批批红色主题活动参观团来到小陶镇,一场场异地现场教学培训班在此举办。那些曾经沉睡的遗址、尘封的故事,化作最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如今的小陶镇,已成为三明、永安乃至福建省开展主题教育的热门“实景课堂”,省委党校将其列为重要现场教学点。每年慕名而来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党员干部及群众已突破7万人次。

行走在小陶镇的街巷,这份“红色热度”催生的变化真切可感。

曾在异乡打拼的陈世峰,敏锐地捕捉到家乡涌动的“红色浪潮”。2024年初,他毅然带着积蓄返乡,创办了一个集餐饮、住宿、研学体验于一体的基地。

“去年光接待参加培训的学员接近3000人,这还只是生意的一部分!”陈世峰一边热情地招呼着外地客人,一边笑着说,“现在路子走对了,依托家乡的竹产业、硅产业和红色文旅产业,在家门口干,收入挺不错,心里也踏实!”他那朴实的话语洋溢着对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这份信心,同样绽放在食杂店老板娘罗德玉的脸上。她的店铺紧邻着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园,熙攘的人流就是最宝贵的商机与资源。白天,她打理着小店,矿泉水、小零食很好卖,让她忙得不亦乐乎。夜幕降临,她变成了公园广场舞的领队,带领村民们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

“游客多了,小店生意就旺了!”罗德玉乐呵呵地说,“这日子啊,是越过越有滋味喽!”

不远处步行街上的土特产店也迎来了“春天”。“以前主要靠老顾客,现在很多外地游客参观完红色景点,都会顺道买些这里的红菇、笋干、野生蜂蜜带回去。”特产店老板冯观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红色引擎”强劲驱动下,小陶镇发展捷报频传: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园成功获中宣部关于革命纪念设施新建、改扩建项目审批;“五一村过五一节”活动入选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点名单……一项项成绩,是对小镇红色传承与振兴发展之路的肯定。

“镇里抓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加快红色遗址修缮保护,同时引入森林康养、生态研学等新业态,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让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小陶镇党委书记吴雅婷表示。

华灯初上,公园里,欢快的广场舞与苍劲的老樟树相映成趣。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红色热土上,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短 评】

让红色星火照亮振兴之路

走进永安市小陶镇,呈现在眼前的是红色历史与和美乡村交织的多彩画卷。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曾集结出发,一份宣言点燃了民族救亡的星火。这红色薪火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薪火相传,传递着一份精神力量。当吴长生、吴选观和黄光棉父女等一批守护者,用不同的方式延续着红色火种,红色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融入生活、扎根人心的精神力量。这份精神力量催生了小陶人创造新生活的内生动力,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闪烁着微光。

红色传承,驱动着乡村振兴发展。当返乡创业的陈世峰在家门口实现梦想,食杂店老板娘罗德玉因游客增多笑逐颜开,土特产店老板冯观胜生意蒸蒸日上时,红色文化与资源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引擎,通过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小陶镇的实践证明,红色文化与资源是宝贵财富,只有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红色资源“动”起来,才能让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主办单位: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泰宁县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10-2016 zgtn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非转载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泰宁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投稿、​举报邮箱:tntv001@163.com | 举报电话0598—7832300 |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2023010551号
地址: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东洲路6号 | 邮编:354400 
| 您是第 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