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青梅陆续成熟上市的日子。走进泰宁县朱口镇王坑村千亩青梅种植基地,绿油油的枝叶下,青梅个个浑圆饱满、微黄带绿,格外诱人。 这片曾经闲置的千亩荒山,经过系统化农业开发,已蜕变为年产鲜果20余吨,产值16万余元,形成“种植—文旅”链条的“金山”。不仅如此,从春季赏青梅花海,到盛夏采摘,青梅产业的勃发更带动当地“农业体验+文化教育+生态观光”农旅融合发展。 这是当地推动工农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三明市首批5个县域次中心之一,朱口镇立足资源禀赋,以“党建引领、工农并进、多元共富”为主线,积极探索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保障和强力支撑。 朱口镇创新“先锋朱口”党建品牌,建立“下村工作日”制度,党员干部每周下沉一线,协调解决土地流转、项目落地、群众民生等难题,并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班团队和党建指导员队伍,加强干企联系,实现支部和企业的双向联动、同频共振。在党员示范带动下,先后化解纠纷矛盾150余件,解决困难问题200余个。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近日,在朱口镇草菇产业园,一朵朵饱满的草菇长势喜人,村民正娴熟地采摘装箱。朱口镇锚定特色产业发展,推动草菇产业园落地建设,率先在全国实现草菇工厂化生产栽培,其“正反面出菇”生产技术进一步扩大出菇面积,提高了菇房的利用率,草菇日产量达2500公斤。同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50余名农户参与种植,户均年增收4万元至6万元。 除了草菇,朱口镇积极构建高效生态农业体系,特色农业呈“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拥有水稻制种、烟叶、青梅、“朱口丹霞茶”、小籽花生、灵芝、黄精等多个特色农产品。 其中,烟叶种植9000亩,产量19633担,年产值约5000万元;稻米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5万多亩,种植100亩以上的制种大户有40余户,年产量约4500吨,年产值约8000万元,位居全县第一。目前烟稻融合产业基地产值已破亿元。建成“育繁推一体化”高标准水稻制种试验田200余亩。 工农联动,夯实共富“双轮驱动”。 当地立足竹资源优势,聚焦竹制品产业,重点推进龙湖工业园区发展,引进中琉科技、宇鑫竹业等23家企业,形成“原竹进园—加工转化—成品出园”全链条,打造“以竹代塑”生态工业样板。如今,园区生产竹筷、竹胶板、竹炭等10余种产品,日均消耗毛竹1000吨,带动就业700余人。 与此同时,朱口镇依托泰宁丰富文旅资源,建设世遗风景大道、亲水步道等,打造“乡愁王坑”IP,将发展特色文旅经济变为振兴乡村的又一“法宝”。王坑村结合青梅、小籽花生、荷花等特色农业采摘体验,建设研学基地,2024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15万元。 2024年,朱口镇19个行政村村集体收入均超15万元,其中5个行政村村集体收入超20万元;龙湖工业园区吸纳当地劳动力占比达70%,实现“就业不出镇、增收家门口”。 工业强镇、农业兴镇、文旅旺镇,多年的厚积薄发,正在朱口镇描绘出一幅产城人融合、共同富裕的和美画卷。(记者:熊明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