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的悠悠流淌中,泰宁宛如一颗人文明珠熠熠生辉。这里人才辈出,他们或以笔墨绘就锦绣文章,或以胆识开创时代新局,在岁月里留下深刻印记。耕读文化,因这些贤才的滋养而愈发醇厚,如潺潺溪流润泽着这片土地,让古镇在时光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文化芬芳。 络珠岩畔,李纲诗篇映耕读 络珠岩所在的际溪村,耕读之风自宋盛行,书香弥漫。南宋名臣李纲,心怀家国却仕途坎坷,于此隐居读书。络珠岩清幽静谧,青山环抱、溪流潺潺,是绝佳修学之地,李纲在此隐居读书时写下《瑞光岩丹霞禅院记》。 李纲画像 《瑞光岩丹霞禅院记》不仅仅是李纲对瑞光岩丹霞禅院美景的描绘,更是他内心深处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在诗中,他借景抒情,将自己抗金的决心和对和平的向往融入其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他的赤子之情。际溪村的山水,见证了李纲的才情与抱负;而他的诗篇,也成为了际溪村耕读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瑞光岩丹霞禅院记》图片 小均坳中,朱熹墨韵润耕心 南宋庆元三年(1197 年)夏,“伪学之党”案起,朱熹被指为“党魁”,与 59 人同遭“逆党”禁锢,宰相赵汝愚亦受牵连。朱熹退出朝廷后,于庆元三年至四年(1197 年 - 1198 年)隐居泰宁民主小均坳。虽仅住两年,却完成重要心理转变,政治抱负被山村景色消融。他心态超然,静心治学,读书处高挂“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匾。天刚拂晓便起床读书,暮春落花满径,他仍持积极态度,挥毫写文章,在宁静环境中,将山村景致变幻与读书感悟融入治学,寻得贻养身心之法。 朱熹手书《四季诗》 殿试夺魁,邹应龙才情传佳话 南宋时期,十几岁的邹应龙为躲尘嚣,在城北上青溪旁亲手凿出千级石阶,攀登至半山腰岩石间静心读书。后人称此阶为“斗米阶”,岩壁镌刻“状元岩”。南宋庆元元年(1195 年),邹应龙参加乡试中解元。次年,23 岁的他进京赶考,宁宗皇帝对他的答卷极为赞赏,最终宁宗钦点邹应龙为丙辰科状元。他入仕后,心系百姓,积极为百姓谋福祉,在朝堂上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邹应龙的故事,成为了泰宁杉城镇耕读文化中的一段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奋发图强。 邹应龙画像 李家岩畔,李春烨耕读启仕途 明末天启年间,际溪村又走出了一位杰出的人物——兵部尚书李春烨。青年时期的李春烨,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来到李家岩潜心修学。 李春烨画像 李春烨故居 李家岩环境清幽,远离尘世的喧嚣,是读书修学的绝佳之地。在这里,李春烨日夜苦读,钻研经史子集,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在书海中遨游,汲取着智慧的养分。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学有所成,踏上了仕途。 清正为官,德馨风范励后人 明代江日彩,成长于耕读氛围浓厚的际溪村。他自幼受书香浸润,勤奋好学,立志报国。及第入仕后,江日彩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为官准则,不贪不占,一心为民。面对复杂多变的官场,他刚正不阿,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在处理政务时,他兢兢业业,为百姓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江日彩的德馨风范,成为了际溪村耕读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知识和仕途的道路上,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操守。 江日彩画像 李纲、朱熹、邹应龙、李春烨、江日彩等泰宁历史人物的故事,在杉城镇代代相传,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奋进的精神源泉。他们的事迹,不仅是杉城镇耕读文化的生动写照,更是泰宁这片土地深厚历史底蕴的见证。在历史人物精神的感召下,杉城镇将继续在耕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让泰宁的历史人物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