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泰宁在线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泰宁新闻网>泰宁旅游>文化艺术> > 正文
探秘泰宁杉城镇的千年非遗密码 | 这里是历史文化名城——泰宁
2025-06-12 23:07:00    来源:杉城镇   编辑:方玲   责任编辑:杨敏 审核:陈启芳  

在泰宁县杉城镇,山水灵秀间藏着无数非遗瑰宝——从寓意吉祥的鱼子灯,到匠心独运的竹编技艺,再到象征公平的传统杆秤,以及充满农耕记忆的茅担舞。这些古老技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杉城镇,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鱼子灯:百年鱼灯舞,点亮传承路

杉城镇东石村的鱼子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它以竹为骨、纸为鳞,制作工艺繁复,需多人协作完成鱼头、鱼尾的扎制与鳞片粘贴,一盏灯往往需耗时半天。鱼子灯取“鱼”与“余”、“灯”与“登”的谐音,寓意“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曾是村民庆贺丰收的重要习俗。如今,鱼子灯不仅走进校园,还“游”进泰宁古城,成为游客争相观赏的文化盛宴。

鱼子灯展演

鱼子灯制作

传统杆秤:一杆秤,丈量匠心与公平

泰宁杆秤由木制秤杆(带秤星)、金属秤锤、提绳及秤钩等部件构成。制秤是一门极其考究的手艺,其第六代传承人王勇庆,13岁便随父从浙江迁至泰宁,以制秤为生。制作一杆秤需经历30多道繁复工序,仅一杆15公斤的秤,就要钻出600个秤花眼,每道工序的误差都必须控制在毫厘之内。王勇庆常将制秤之道喻为做人之理:“钉秤如做人”——秤杆要笔直,如同人需正直;定盘星犹如初心,绝不可偏移。即便生计艰难,他也坚守诚信,拒绝制作任何“短斤少两”的秤。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匠人精雕细琢,力求毫厘之间的精准。2020年3月,泰宁杆秤制作技艺正式入选三明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杆秤

传统杆秤制作

竹编技艺: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泰宁县竹林资源丰富,竹编技艺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竹编制品盛行,从生活用具到工艺品,种类繁多,几乎村村都有竹编艺人。71岁的王细仂是泰宁竹编市级非遗传承人,15岁学艺至今,坚守50余载,他的竹编作品从实用农具升级为精美工艺品,如食盒、首饰盒、挂画等。如今,王细仂的竹编技艺不仅融合了现代审美,还走进校园,在学校开设竹编课程,让非遗技艺代代相传。

竹编工艺品

竹编工艺制作

茅担舞:农耕记忆的跃动

“茅担舞”流传于泰宁民间,是劳动人民自创自编的一种劳动舞蹈。舞者手持茅担,模拟农耕动作,配合鼓点跳跃、旋转,展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乐观。如今,这一舞蹈常与鱼子灯、桥灯等同台演出,成为节庆活动的重要节目。

从鱼子灯的光影流转,到竹编的经纬交错;从杆秤的毫厘精准,到茅担舞的欢快跃动,杉城镇的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生活的艺术。它们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坚守、创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主办单位: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泰宁县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10-2016 zgtn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非转载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泰宁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投稿、​举报邮箱:tntv001@163.com | 举报电话0598—7832300 |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2023010551号
地址: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东洲路6号 | 邮编:354400 
| 您是第 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