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在泰宁县古城九举巷梁家大院内,90岁的梁光葵仰头打量着宅中堂的展墙,或明亮或素色的宣纸剪出的古城建筑群映着晨光,泰宁地标古建仿佛在这座明代老宅里活了起来。 梁家大院 梁光葵退休前是一名生物老师,同时兼任美术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他从教材里自学剪纸,就此与这门传统技艺结下不解之缘。 1997年退休后,梁光葵并未满足于个人创作,他在泰宁县老年大学开设剪纸课程,将剪纸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人。如今,虽已耄耋之年,行动不便,但他的双手依旧十分灵活,对剪纸艺术的热情也丝毫未减。 大洋嶂阻击战剪纸作品 去年他和泰宁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合作,把剪纸作品印成古城主题挂历。今年又在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带着四十余幅剪纸作品在翻修后的老宅里办起了个人作品展。 “在老宅子里办展既忐忑又兴奋,就像学生汇报演出,准备了许久终于得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梁光葵十分珍惜这次办展机会,从作品的黏贴、装裱到布展细节都亲力亲为。 梁光葵(右)为初学者展示拓印剪纸模板,指导练习剪纸技巧。 每创作一件作品,梁光葵都倾注心血。从构图到刀位,他深思熟虑。为了完成一幅作品,常常一坐就是半天,废寝忘食。有时躺在床上,突然想到一个好的主题或图案构思,他立刻起身,在灯下又是画又是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值得一提的是,梁光葵剪纸用的工具并非普通剪刀,而是一把生物解剖手术刀。这把特殊的工具让他在剪纸时更加得心应手,那尖锐的刀尖能够勾勒出极为精细的线条,将作品的每一处细节精准呈现。 梁光葵说:“像花蕊、花叶、鸟目,都要一刀剪下,起剪至落剪一气呵成,不能停顿。精细的花蕊仅有2毫米的小圆点,必须小心翼翼地剪裁,丝毫不能剪断。”梁光葵剪了很多作品,今天连他自己也说不清究竟剪了多少。这些作品有的被收藏,有的赠送给他人。凭借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摸索出独特的剪纸心得,从内到外、从细到粗,精雕细琢每一件作品,赋予它们灵动的生命力。 梁光葵(右)在老宅内查看布展效果 2013年,其作品《康乐》荣获中国老体协会夕阳灿烂奖;2015年,作品《祥和》获得中国计生协会优秀奖。剪刀开合间,落下的是纸屑,留住的是时光。 为了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泰宁,梁光葵凭借记忆和文献资料,用剪纸复刻了70年代被拆除的泰宁孔庙。他巧妙地将建筑的透视关系转化为剪纸语言,让平面的剪纸呈现出三维空间感。那些被岁月抹去的飞檐翘角、月台栏杆,在他的刀尖下重焕生机,尽显古韵典雅。 古城剪纸作品 为何执着于复原消逝的建筑?梁光葵指着作品的纹路说:“每片砖瓦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不能让后人面对古人智慧时感到空白。”在机械雕刻逐渐取代传统手艺的时代,这位九旬老人坚信,只有融入人的情感与温度,才能让消逝的风景在纸上重生。除了创作风景、建筑题材,梁光葵还擅长剪各式各样寓意吉祥的“喜”字,每逢邻居办婚事、孩子满月或过年贴窗花,街坊邻居都会来找他“讨喜” 。“梁老师从不收钱,这么大年纪还热心帮衬我们。”邻居张大姐指着自家窗上鲜亮的喜字说。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把身边的场景剪出来,年轻人觉得有趣,文化也就传承下去了。”梁光葵说。(记者 刘清香 熊明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