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正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的文化传承,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诉说着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故事,一起守护千年文脉,传承历史记忆。 今天来看——泰宁民居的建筑特色 一、坐龙 由于自古以来注重坐龙脉的习惯,而往往忽略房屋朝向不当引起舒适度不佳的后果。城中以炉峰山为主龙脉,建房朝向均以炉峰山为中心,如城北、城东朝向都为坐西朝东,常用“紫气东来”美其名,其实内部小气候并不理想,如尚书第就常要受夏日东西晒之苦。而城南的民主街到岭上街一片均为坐北朝南,即坐对了龙脉,又符合坐北朝南的最佳位置。小区街道呈梳状,民主街为梳背、卢家巷、马祖巷、茜家巷、肖家巷、楼下巷等为梳齿。昔日邱家、涂家、聂家、李家、叶家窠大屋等均在其间。现今保存完好的红军街更能说明问题。此街正好在城东与民主街之间,因此房屋均朝东南向,如陈姓大宅。而街对面一式排列的江姓、陈姓、邓姓三幢大屋,为了要背倚炉峰山,前面的大门已没有通路了,只好从旁另辟通道,返回后面红军街或从侧面出卢家巷。 二、主幢与辅房 泰宁建筑习惯主幢与辅房是要分开的。主幢有居住、起居、接客、祖宗神龛等用场,厨房和饭厅多在边厅房。而砻米间、仓库和猪栏、厕所则在院墙内的两侧或后院,离主厅较远。主幢多呈九宫格式的三厅九栋建架。何谓三厅九栋,即由中轴线上的前厅(亦称客厅)、中厅(起居厅)、后厅(祖宗厅)和两边对称的边厅(含厅房)俯瞰就是九条屋脊(9根栋梁),泰宁习称三厅九栋,实际上含九厅(除门厅)四十多间房,十多个天井以及走廊,弄堂等结构在内的连片建筑,幢与幢间以斗砖封火墙相隔,廊门相通;厅与厅间又以楹门或封火墙相分,使整个家院既相隔又相通,既独立又相连,非常适合家居生活。(笔者在《尚书第建筑》一文中已详述,此不赘述)。 辅房是一个家族必不可少的建筑。如砻米间就包含仓库(又分谷仓、米仓)、土砻、风车、脚踏石碓、米筛、农具房等;猪栏、马房、厕所、肥堆等又要另行建架。如尚书第、世德堂等均将辅房成排建在北侧院墙之下。 三、材料 石,卵石多用于排柱位、山墙、封火墙、围墙地下堆砌基础和街巷辅砌路面。花岗岩条石多用在排柱位和墙基处起平衡稳定作用,如现在使用的钢筋水泥圈梁,另外还用条石做成门墩、柱础、门框、门坎、门楼、望柱,及雕花石柱、梁、坊、须弥座,栏杆等,还有用于铺砌走廊、天井、水沟、台阶等等。 砖,主要用于砌墙和铺地。墙砖分眠砖和斗砖,眠砖又大又厚质地坚硬,用在墙的底部,有的砌到1米多高,有的更高些,视整堵墙高而定。眠砖上部砌斗砖墙,均用薄砖(约3cm左右),做码斗墙帽、挑檐也用此类砖块,但各家用的砖规格不尽相同。地砖比斗砖厚,多用于铺大厅和走廊,中间多用正方形砖,斜铺呈菱形,四周用长方形砖围边。 瓦,江南多雨,特别注重建房的阻雨材料,而瓦片是江南建筑广泛使用的屋面阻雨材料,泰宁烧制的瓦片质地坚硬、经久耐用。瓦又分菜瓦和缸瓦,屋面平铺用菜瓦,角沟、过墙有的用特制缸瓦,也有用铁瓦的。滴水和下水槽则是特制陶制品。 木材,泰宁的老屋全是木构架建筑,除了一些大门、柱础桑墩和少量京柱使用坚硬杂木外,几乎全部使用老杉木。如柱、梁、枋、橡、望板、壁板、地板、天花板、门窗等等。 四、装饰 门楼,大门是一个家族的门面和象征,一般都非常讲究,好的人家砖石结构,镶嵌门楣匾牌,如尚书第的“四世一品”。一般人家简单一点,也要搞砖木雕花门楼。 门厅、回廊,每进一幢房子,都有一个门厅,用照壁遮挡内部,而以天井和回廊做为缓冲带而后到接待客人的前厅。 前厅,常用抬梁和穿斗结合的木构架建筑,将明间和次间连成一个大厅,使厅面宽阔排场,加上京柱上的斗拱花饰和梁头柱尾的动物、花卉雕饰,在白灰篾筋墙面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明亮华丽。 门窗,大厅房门均用双开高门,厢房用单开门,与高大门厅相称。老屋普遍为厅大房间窄小,厅面敞亮而房间偏暗,可见古人的大部份活动都在厅面上,而房间仅仅做为卧室之用。窗户均为条格扇窗,有的窗下部设置窗台。格扇窗夏天不贴窗纸使房间通风透气,冬天贴上白纸使房间明亮而暖和。 阴井,大部分房子的卧房地板上开一可掀起的小门,小门下的地面上砌一小阴井,这是专供妇人倾倒洗澡、洗脚污水用的。 天井,它的作用很大,一是承接屋面雨水并连通地下排水沟之用;二是整个房子的空气调节器。它的做法,多用花岗岩石板呈棋盘形铺就。有的还设置花台、水缸,供种花和蓄水养鱼、防火之用。 墙头屋面封火墙的高矮是依房屋势态呈起伏状,加上一层层有特色的码头墙,像一条条乌龙在屋面腾飞,泰宁的屋脊做法也与别处不同,在栋梁屋脊堆瓦上,采用中间方形瓦堆和两边翘角,好像古时纱帽顶子和翘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