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正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的文化传承,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诉说着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故事,一起守护千年文脉,传承历史记忆。 今天来看—— 杉阳城里的古建筑 在面临“三P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的现代社会,回顾和反思我们的前人在建筑方面注重生态环境与建筑景观的自然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注重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不是非常有益吗? 泰宁位于大杉岭山脉之东南面故称杉阳,又因城区炉峰山及四周的山全是高大稠密的原始杉木林,亦称杉城。宋明时期是泰宁最兴盛时期,当时城中大兴土木,取材方面是个极好条件,传说城中建筑木料均就近取自于登高山、南谷等山中。据老人们回忆,这种良好生态环境一直维持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年红军进攻泰宁就是利用了叶家窠一带的高大树林这一自然掩体取得胜利的。后来国民党军为了阻止红军的进攻,守城刘和鼎56师团长田玉璠下令砍光老城墙四周风景树木,特别是西门叶家窠的高大树木,砍光炉峰山战壕以下阻碍视线的全部树木,推倒北门外、东门外所有可供藏人的菜地土墙和篱笆。1934年国民党军88师把北门外农田菜地推平改建临时飞机场,风景林大部被毁。五、六十年代,文庙后面仅留的十几二十棵三人合抱的大树及水南沿河古木先后被砍。杉城周围自然景观基本完蛋。 据老人们回忆,当年城区的官方建筑和公共文化设施主要有县衙(在现县委楼和县府大院处)、学宫(亦称文庙,现实小位置)、集贤书院(位于一中体育馆处)、恩荣牌坊(在一中与人武部交界处的路中)、文塔(在张家坊水口山)、浮桥(在昼锦门外河上)、杉津桥、朝京桥(北桥)均为廊桥,城隍庙(在小东门县食品厂处)、关帝庙(在西门梅林剧团宿舍位置)、天王寺(在广场北侧今政府宿舍处)、还有一街马祖巷的马祖庙、东门有圣庙、北门城门口有福民祠、城内还有二王庙、水南有定公庙、东郊有五谷庙、西郊有将军庙等。较多的是各姓宗祠,城东有三座李氏宗祠、城西医院宿舍前有陈氏宗祠、后有江氏宗祠、水南有邹氏宗祠、民主街有肖氏宗祠、县前街有黄氏宗祠、胜一街有卢氏宗祠、武装部右侧有欧阳宗祠、岭上街有梁氏宗祠,涂氏宗祠,还有城内北门的江西会馆、水南的龙岩会馆等,其建筑规模和式样与现尚书街的李氏宗祠大同小异。 城中建筑除了县衙、学宫、寺庙、祠堂及沿中街店铺之外,其余为百姓民居。到解放初房屋仍多在城墙以内,水南仅数家客栈,城中房屋90%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城中民居建筑虽大小不等,新旧不一,但归纳起来,笔者认为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连片式 城内盖房有别于农村分散、独立、任意用地的做法,要遵守城市建筑的规划和布局,在街衢巷道确定之后,即由建房的人家(或兄弟数户)规划排列地址,这些建筑大致朝向相同,规模相当,落成时间差不多,建筑格式基本一致。如澄清街(胜一街)西侧的李家、江家、邱家、别驾第、欧家、江家;大巷里(胜二街)的世德堂陈家、梁家、江日彩旧宅等建筑面积都在数千平方米以上。这种城市中的居民住宅,除了左右排列互相照应,相连相接,还要照顾到前后道路,左右街巷、墙堰高矮、滴水位置,前后幢或街对面门窗等禁忌习俗等等。如按风水解释即为坐龙脉以保场气丰盈,左右高屋连脊形似飞龙,封火马头墙高矮起伏也如龙形。如《阳宅会心集》所描述的“一层街衢为一层水,一层墙层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屋宇即为案山……” 二、家族式 古时候,由于生育观不同,追求兄弟多,家族大。在建筑观念上多求聚居一起,合族聚居的习惯,可能源于共同抗御外部侵扰和中华民族自古亲情浓重的风俗而成。这种世代流传的几代同堂,大家大族光宗耀祖的发家思想,使历史上的几十口之家。甚至上百口之家并不少见。 泰宁有句古话说:“买田的祖宗易,起厝的祖宗难”。说明建房在民间是大事情,难事情,即使有钱的人也难得起意修房建屋而多去买田买地。当一个家长立意建房时,他的考虑要长远,不光考虑自己栖身,起码要考虑身边几个儿子将来分居要有房可住,故没有相当的财力不敢动手。不象买田,多钱多买,少钱少买,五亩、十亩、百亩随意而为。正因为如此,选址、规划、设计时就都要从建大屋、建连屋着想,于是三厅九栋的九宫格式的建筑模式就成了最佳选择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