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泰宁在线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泰宁新闻网>泰宁旅游>文化艺术> > 正文
这里是历史文化名城——泰宁 | 泰宁的古城池
2025-04-11 17:09:00    来源:泰宁县党史方志室   编辑:方玲   责任编辑:杨阳 审核:陈启芳  

泰宁县正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的文化传承,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诉说着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故事,一起守护千年文脉,传承历史记忆。

今天来看——泰宁的古城池

“泰宁故无城,每萑苻蹂躏,戎马凭陵,乏藩篱之卫,荼毒视他邑为剧。虽四境有隘可防汛,有寨可潜藏,然事变卒乘,何恃不恐?”这是县志中描写泰宁未立城墙之前,城中百姓每每遭遇盗贼兵燹时惶恐无奈,深受其害的情景。据考,汉以前古镇居民均在蓦湖坳(今氨厂)一带聚居,以后才渐移至炉峰山之东南(即现旧城以内)。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人们懂得利用环形的自然溪河及背靠炉峰山屏障设险,以起保卫作用;二是唐宋以后民间盛行堪舆,已能利用风水理论选择和规划城市建设。有志可查的城中最早建筑是炉峰寺,建于唐天祐年间(904年),位于县龙主脉炉峰东麓(即今实小南侧)。宋庆元(1195-1200年间),泰宁兴学之风极盛,又将学宫建于旧炉峰寺基。宋明时期,泰宁文风鼎盛,物阜民丰,城市建筑逐渐形成规模,学宫、衙门、民居、寺观、街衢、圩市等均按风水要求各归其址。

百姓安居乐业,只可惜城中尚无城垣之护卫,常受水灾和兵盗之苦。如明正统年间沙县邓茂七农民军的进扰,城内居民惶恐不安。于是修筑城池便成了当时地方官民的大事,正德年间曾议而未果,直到嘉靖年间,“时则郡守邵公德久,邑令熊鹗括库帑并丁粮共得银一万一千八百有奇,命丞刘应绍、簿王宪、尉吴汉分督营治,经始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一月,落成于四十五年(1566)五月……”这是泰宁历史上第一次构筑城池。它的北、东、南三面临河(即北溪、东溪、黄溪形成环状护城河),西面背靠炉峰山自然屏障,形成一座高一丈六尺、厚八尺、周七百有九丈,设四大门(东名左圣门、西名右义门、南名泰阶门、北叫朝京门),四小门(小东门叫昼锦门、小西门叫靖远门、小南门叫菽仁门、小北门叫青云门)的封闭式城池。乾隆二十四年又修筑了从小东门到小西门的沿河护城的卵石路和护坡。后历代多次毁坏和修复,使城墙愈加坚固实用。大部分城墙一直保存到解放后,现昼锦门一带的城墙仍大部完好,并保留小东门,小南门两座城门。(作者:傅光辉)

备注:本专题系列文章采编自历年作者作品,由县史志办供稿。本着对作者的尊重,未对原文删改。对于故事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请读者甄别把握。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主办单位: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泰宁县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10-2016 zgtn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非转载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泰宁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投稿、​举报邮箱:tntv001@163.com | 举报电话0598—7832300 |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2023010551号
地址: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东洲路6号 | 邮编:354400 
| 您是第 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