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泰宁在线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泰宁新闻网>泰宁旅游>文化艺术> > 正文
这里是历史文化名城——泰宁 | 走进泰宁古城(代序)
2025-04-09 21:21:00    来源:泰宁县党史方志室   编辑:方玲   责任编辑:杨阳 审核:陈启芳  

泰宁县正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的文化传承,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诉说着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故事,一起守护千年文脉,传承历史记忆。今天来看——走进泰宁古城(代序)

泰宁,一座普通的小县城,弹丸之地,毫不起眼,在武夷山脉的怀抱里静静地躺了几千年,历来很少有人问津。近几年来,随着大金湖旅游的日渐开发,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开始走进这座灰墙黑瓦的江南古城。

游人们徜徉在小城的街头巷尾,原本只在清晨黄昏,不过想利用这游览的余暇来活动活动腿脚,以消除旅途的疲惫而已,并不存太大的奢望。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谁还稀罕你那斑驳陆离、老态龙钟的旧房子呢,但是当你一脚迈进明代兵部尚书那豪华气派的门楼,进出于高墙深院的天井回廊的时候,便不得不为那精美奢华的古建筑而惊叹了;当你来到战争年代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旧址,看到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政委卧室里那简陋的小木床和床头那盏昏黄的小马灯时,也没有人不因此而动容,没有人不因此而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还有那直石铺面的狭窄而幽深的大街小巷,那参差错落的明清古建筑群,那独具风味的小吃美食,那亲情浓郁的乡音俚曲,那古井、那小溪、那维系一县龙脉的城中之山——炉峰山,就连县名“泰宁”都是皇上金口玉言所赏赐,试问在全国诸多县城之中,又有几个能够领受到这份殊荣呢?这样,人们便惊奇地发现,脚下这平平淡淡的小城竟然还浓缩了这么厚重的民族文化,只要你凝神打量,几乎每块砖石,每座檐墙都能向你无声地讲述一段昔日的辉煌或无奈。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于是人们便向这小城投来了探询的目光。

《走进泰宁古城》就是一本带您走进古城历史的小册子。

哲人云:“透过一滴水珠,可以洞察整个世界。”我说,解读古城的历史,也可以从中感悟到整个华夏文明的大致进程。你看,远从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嬗替,近到民初的军阀混战、兵燹匪患,哪场动乱的劫火没有落到小镇的头上呢?当然,中国之大,又何只成千上万个小城,每个小城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它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都千差万异,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我们解读的又只能是这么一个独特的泰宁古城。

泰宁古城与其它城镇相比有什么独到之处呢?它的独特,最大的就在于山,在于重峦迭嶂,起伏连绵,无穷无尽的大山。山挤占了县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犹嫌不足,就连县城它还要插上一脚,安上一座状如香炉的炉峰山。

山,割断了泰宁与外界的联系,人们从小城东往将乐有苦岭绵亘,西去建宁有挽舟岭阻绝,南通明溪有盖云山挡道,西北到江西黎川,本是沟通闽赣两省经济生活的重要孔道,但它却更为险峻,得翻越一条海拔1100多米的大杉岭,不仅鸟道萦回,山岭崎岖,而且峰峦高耸云霄,天气说变就变,常常是山脚骄阳艳丽,山顶雨雪纷飞。民国时期有两位名叫吴义保、丁念祖的肩挑苦力就因遭此风雨骤变而冻死在路旁,其攀越之艰辛,可见一斑。即便是北通州府所在地邵武的官道,亦须翻越一条上下10公里长的高宝岭,走一个来回得花4天。层层环绕的大山把古城及其周围的村落围困得严严实实,让它独自呆在深山密林之中,自成体系,老死不与外界往来。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大山给古城的人民带来了不少的好运。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山外面军阀割据,狼烟四起,九州大地处处成了散发着血腥气的屠场,中原汉人拖儿带女,踉跄南逃。当他们找到群山环抱的古镇时,就像沙漠中的苦行者找到了一片浓荫蔽日的绿洲一样,大山有如一道天然的屏障,把战乱远远地拦截在他们的身后。到了这里,山青水秀、地广人稀,只要舍得力气,自有那开不完的荒地,你可以种稻植棉,纺纱织布,过上虽不富裕却也温饱舒适的日子。即便遇到灾年荒月,山上也有挖不完的竹笋、林间有采不完的野菇,小溪中还有捞不完的鱼虾,用不着象在老家那样靠剥树皮、挖草根充饥,这里的生存环境与他们老家相比,又何只是天壤之别!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叫沈怀远的诗人被流放到了泰宁,写下一首《次绥安》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曰:

闽方信阻狭,兹地亦丰沃。

苍山绿万寻,涨海涵千谷。

高秋桂尚荣,隆冬泉更燠。

……

阴岩猿昼啸,阳亩秔先熟。

秔,即粳谷。这首诗对泰宁(当时叫绥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秋粮丰收时的喜悦心情作了形象的描绘。这种森林苍翠、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且又天高皇帝远、不受战乱之苦的生存环境,对于饱受战乱创伤、走投无路的中原难民来说,对于这群远方飞来的惊弓之鸟来说真是太具有诱惑力了。于是“民襁褓而至”,就在公元909至950这短短的四十年间,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户口,垦殖出大片的农田,把一块亘古蛮荒的原始森林开发成炊烟袅袅、阡陌纵横的富庶土地,没过多久就开始设镇建县了。宋太祖建国初期,按人口数量的多少将天下州县分为望、紧、上、中、下五等,泰宁户口超过4千户,列为一等望县。再到宋神宗元丰八年,泰宁已发展成为“民户三万,所出赋万缗”的闽之大邑。大山给古城带来的是一次千古难逢的发展机遇。

进入明清以后,各地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城镇手工业作坊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之间相互交换的份额也越来越重,社会生产开始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资本经营的商品生产过渡。而商业贸易的首要条件就是频繁的货物流通,这就对便捷的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大山的阻绝,舟车之莫通就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羁绊了。所以当水陆交通要冲的平原都会和沿海港口都已经呈现出一派舟楫辐辏,船艘往来,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躺在大山深处的古城人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依然沿袭着千百年来形成的那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生产模式而一成不变。山还是那座山,当年的大山把兵乱挡在外面,此时的大山却把繁荣挡在了外面。古城已经被时代远远地摔到了后面。

大山束缚了古城的经济发展,更束缚了古城人民的思想观念。“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过惯了守着两亩三分地,自食其力,“富不过百万、穷不至讨饭”那种平淡而安稳生活的古城人,早已忘记了他们祖先远离故土,向南迁徙时的冒险精神,忘记了他们祖先进入大山后胼手胝足,筚路蓝缕、拓土开疆时的艰苦奋斗精神。

麻木的生活延续了一代又一代。1931年6月的一天清晨,一阵清脆的枪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一支头戴红五星军帽,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队伍浩浩荡荡开进了古城。古城人管这支队伍叫“朱毛红军”。

也就是从这天的早晨开始,古城沸腾起来了,打土豪、分田地,组织游击队,武装暴动,建立党组织,开辟根据地,小镇进入了千百年来最忙碌、最亢奋,最充满激情也最充满企盼的日子。在苏区创建的最艰难时刻,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来到了这里,和古城的军民一起经历了三进三出的拉锯战考验。经受了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付出了沉重的牺牲,留下了一个个悲壮的故事,也最后迎来了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

自共和国建立到现在,又一个50多年过去了。几多艰辛,几番曲折,小城终于挣脱了千年的贫困,正大踏步向前走去,走出大山的困惑,走向文明小康,走向世界,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古城从洪荒初辟一步步走到今天,经历了多少兴衰荣辱、苦辣甜酸……

本书试图以时间为顺序,向你讲述古城三千年的沧桑岁月。它讲的是一县之史,但又不是压缩了的县志,县志官修,自有它严格的体例,煌煌百万余言,记叙的尽是一县的要闻大事,和一串串枯燥的数字,至于那些零星而又琐碎的逸闻轶事自然是不屑一顾的,本书把它收罗进来,不只由于它确实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可以起到一个拾遗补缺的作用,同时还多少带有点趣味性,不象经典著述那样板着一副正经的面孔。古人云:虽小道亦有可观,读者若能细心领会,似乎也能从中悟出古镇走过来的蹒跚步履,它的百味人生。

希望一册在手,能让你在饱览了大金湖秀丽多姿的湖光山色之后,也能领略一番堪与金湖相媲美的古城人文历史。

备注:本专题系列文章采编自历年作者作品,由县史志办供稿。本着对作者的尊重,未对原文删改。对于故事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请读者甄别把握。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主办单位: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泰宁县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10-2016 zgtn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非转载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泰宁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投稿、​举报邮箱:tntv001@163.com | 举报电话0598—7832300 |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2023010551号
地址: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东洲路6号 | 邮编:354400 
| 您是第 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