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正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的文化传承,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诉说着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故事,一起守护千年文脉,传承历史记忆。 今天来看——猫儿山的传说 据说,盘古氏开天地时,地上人间本无鼠害。 后来王母娘娘收伏了一雄一雌两只鼠精,受罚在蟠桃园里除草管理果树。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王母娘娘发现两只孽鼠慑于天威,一直是老老实实辛勤地劳作着,于是高兴地赏赐了两瓮仙酒,犒劳它们。谁知两只鼠精受宠若惊,食欲大开,不出半天就把一担仙酒喝得一干二净,它俩顿时觉得天旋地转,兴奋异常,竟忘了天规戒律,愈发放肆,不觉来到太上老君炼丹处,把一大葫芦金丹全当点心给吃了。这下可好,烈酒加雄丹,使一对老鼠干渴欲燃,无所顾忌,又窜到天灯阁,偷吃了满地香油。待酒醒脑清,它们才晓得已经触犯了天条,犯下了十恶不赦的弥天大罪。情知性命难保,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乘守门的天兵天将不注意时,从他们的脚下窜出南天门,一溜到了人间,在闽越王领地的金溪边落脚。 这一对孽鼠到了人间,无人管束,无法无天,纵欲难收,繁衍不止。古话说:“天中方一日,世上几千年”。不出多时,它们的鼠子鼠孙已泛滥成灾,贻患无穷。天生的尖嘴利牙,见食就偷,逢物便啃,从野外到民宅,从吃稻黍五谷到啃衣物家具,最后竟发展到咬人刁畜,一时间田野荒芜,鸡犬不宁,民不聊生。此事传到天庭,诸神将自告奋勇纷纷请战,下凡捉拿妖鼠,怎奈玉皇大帝昏庸暴戾,只管自己享乐,哪管百姓死活,还痛斥众神仙多管闲事。这时,玉皇大帝蓄养的一头金丝猫,正伏在玉皇脚下,它早已过腻了宫里笙歌慢舞,昏荡寂寞的天庭生活,见此情景,不禁义愤填膺,未经玉皇大帝批准,就私自下凡,与黎民百姓一道,共除鼠妖。 金猫在天庭原是吃素的,下得凡来乍一吃鼠肉,觉得味美肉鲜,便高兴地脱口而出:“妙、妙、妙”的直叫唤。它越抓越来劲,且每捕获一鼠,都会受到人们的赞赏。日久天长,金猫练得“扑”、“袭”、“叼”、“擒”等捕鼠十八法,妖鼠对金猫毫无办法,成了冤家对头,一见面只好发出“死、死、死”的哀鸣。 正当金猫灭鼠,成绩辉煌之时,谁知玉皇大帝察觉此事,“好大胆的金猫,竟敢无视天规圣旨,私自下凡,图谋不轨。”遂逞天威,用“定身法”将金猫禁锢在原地使其动弹不得,永世不能再回天庭。尽管如此,但金猫心想这是为民除害之事,何罪之有?因此仍大义凛然、毫无怯意,昂首耸腰地高踞于金溪之畔。 再说,金猫被“定”住不得动弹,无法捕食,饿得皮包骨头。这儿的土地公见了,于心不忍,便担负起供养金猫的责任。这就成了“头向将乐,口吃泰宁,屎拉建宁”的偏心猫了。因为金猫拉的屎一落地,就变成金灿灿的黄金。难怪人们都说“富建宁,穷泰宁”喽!后来,附近梅口主中村出了一位叫邓道船的将军,他秉性刚烈,岂容金猫如此偏心,于是搭起神箭“嗖”的一声,将金猫的下巴给射下来一大快,从此,猫不能进食,最后演化成一尊缺了下巴的石兽。听说金丝猫肚内藏有黄金一百零八篓,拉给了建宁九十篓,邓将军射下猫下巴时,肚里剩下的十八篓黄金都从缺口吐了出来,掉进金溪的猪母滩。不信?这里有一首弋口民谣为证:“口衔黄石寨,脚踩精坑口,谁人捡得到,黄金十八篓”。(作者:杨怀荣 顾强荣 马凤元) 备注:本专题系列文章采编自历年作者作品,由县史志办供稿。本着对作者的尊重,未对原文删改。对于故事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请读者甄别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