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泰宁古城,尚书巷的青石板路在朦胧中透着温润的光泽。此时,远处的茶馆里飘来阵阵茶香,还夹杂着油条、米浆粿的诱人香气,唤醒了这座沉睡中的古城,烟火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这座始建于宋朝的古城,正以“修旧如新”的智慧,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演绎着独特的共生故事。 公认民养:韵启新程,拥抱现代 走进九举巷32号豆香上青馆,别有一番情趣。正厅上,桥灯蜿蜒,红、白、绿三色灯笼高悬,牌匾处龙头昂首,熠熠生辉。 这是一幢三进的明末清初古民居。数百年沧桑,水灾火灾,侵蚀损坏。十多年前,老宅被县里收储,原住民迁走,但一直没有修缮,已是“垂垂老矣”。 2022年以来,泰宁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推动古城“绣花式”织补、“渐进式”改造。九举巷这幢古民居因此“新生”,得以全面修缮。古建筑修好后,如何活化利用?泰宁多方调研探讨,采取“认”与“养”分离的形式,先对公认领古建,确定场馆主题后,再由认领单位交与第三方运营养护,达到“活化”的目的。就这样,上青乡以每年3万元的认养费认领了这幢明清古宅。认领的古建,主题定为“豆香上青”,历史建筑重焕光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谁来经营?经多方选择,上青乡将橄榄枝递向村民邓寿梅。游浆豆腐、现炸豆腐、豆浆、豆渣饼……各色豆腐小点精致丰富,顾客盈门。 一改过去的冷清幽静,如今古城已新进驻轻餐饮、茶馆、民宿客栈、私人影院、文化展示等特色主题馆40余家,入选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修缮展新颜:古建筑焕发“第二春” 在安置住所过渡了几个月后,老江于2023年10月中旬搬回了自己生活了70多年的江家大院老宅。还是熟悉的地方,不同的是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了,屋顶重新铺设瓦面,房屋不再漏雨;电路重新布设,减少安全隐患;原来违建的乱搭盖拆除,老宅显得整洁又宽敞……老江的幸福指数源于政府的古建保护性修缮政策——通过收储、租赁、置换、共生院等多种方式,解决古城房屋资产纠纷矛盾,有序地对古建进行保护性修缮。 三年来,泰宁古城已完成130余栋古建筑修缮,30余条街巷重现“青砖黛瓦石板路”的旧时风貌。泰宁古城特色做法,吸引了央视《新闻直播间》长达8分钟的专题报道。镜头扫过尚书第斑驳的砖雕,定格在街角腾起的生活气——这正是泰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意义所在:让历史建筑真正“活”在百姓生活中。 守护文脉:千年文明的古韵新声 位于进士巷深处的梁氏祖居内,有一家“梁氏拓印”工作室。业主梁臻手里忙活的拓印技术,是她家祖传几代的活计,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每天都有人来,有进来参观古建了解拓印的游客,也有本地居民来串门。老宅有了活力,我也乐在其中,希望能把梁氏拓印发扬光大。”梁臻说。 她的经历正是古城文脉保护传承的缩影。为拓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式,泰宁深入挖掘非遗、民俗、红色文化等资源,建成杉阳建筑馆等一批主题馆,加大梅林戏、傩舞、古乐、花灯等非遗保护传承。 在刚刚落幕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宣传周,五千余名游客在明清宅院里体验活字印刷、在数字屏风前合影。非遗传承人涂声福的鱼子灯还通过抖音平台搭上“电商车”走出泰宁来到贵州,与贵州的非遗守艺人龙先生结缘。小小的灯成为两人之间情谊的纽带,跨越山水,连接着他们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坚守。 走向全国:千年古城整装再出发 传统与现代的每一次碰撞,都在续写着“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的文化传奇。 在住建部支持、推荐下,大型纪录片《文脉春秋——泰宁篇》开机在即,这座“藏在深闺”的古城正走向全国视野。镜头将记录下这样的画面:清晨,无人机掠过明清建筑群;午后,游客在数字导览屏前扫码获取百年老宅的故事;深夜,文保志愿者用手持光谱仪对古墙检测。 从2021年启动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到如今冲刺国家级荣誉,泰宁用5年摸索出一条“活化保护”新路。正如中规院专家所言:“当古城的传统山歌与扫码支付声共鸣,当科举匾额与文创店招相映,这才是泰宁文化遗产最生动的存在方式。” 站在城西文昌塔上回望古城,半城人家一溪水。那些被岁月侵蚀的深宅大院、小巷渠沟正在逐步修复,而那些流淌在街巷中的文化血脉,也在创新守护中澎湃如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