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暨第二十九届福建戏剧会演的舞台上,泰宁县梅林戏《戏娘》以其独特的唱腔和编排方式吸引了众多青年观众的目光。 梅林戏《戏娘》 “秀英办班不为己,只想搭桥众人行……”“梅林十八坊,十个子弟九担箱……”梅林戏创立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新编《戏娘》既是对梅林戏起源的追溯,也是文化基因的挖掘和传承,在遵循戏曲美学精神和创作规律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梦幻的舞台效果,令观众耳目一新。 梅林戏是我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清乾隆年间,是徽剧与当地民间小调、客家文化融合而成的新剧种,因形成于泰宁县朱口镇梅林村而得名,风靡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它是中原与闽越文化交汇的艺术见证,也曾历经辉煌与低谷,在众多文化守护者的抢救传承下,古老的戏剧正焕发新光彩。 一出戏孕育了一个舞台梦 “梅林十八坊,十个子弟九担箱。敲起叮冬鼓,唱起摩郎腔。茅担抬石臼,抬到塅中央。搭起土台子,唱到大天光。”泰宁不少小孩唱着这首民谣长大。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黎秀珍的老家上青乡永兴村的庙会总要摆几场大戏,台上水袖翻飞,台下人挤着人。 年幼时的黎秀珍扎在人堆里看戏时,并未料到自己日后会成为台上的名角。 1960年4月,泰宁县梅林戏剧团正式成立。彼时,凭借一出小戏《敬酒》,让梅林戏重新得到省文化部门的关注,相关保护工作也随之展开。除了寻找民间艺人、整理传统曲目外,招募传承“后备军”也同样重要。当年14岁的黎秀珍作为学徒加入剧团,开启了自己的“戏曲人生”。 1963年,黎秀珍在《闹天空》中扮演孙悟空 不想当主角的演员不是好演员,每一个演员都有主角梦。入团第二年,不怕苦、不怕累的黎秀珍成为了剧团的重点培养对象。“当时下农村演出的条件非常艰苦,正值长身体的我们连饭都吃不饱,加上高强度的训练,实在吃不消!”说起当年排练演出的辛苦,黎秀珍说正因幼时的刻苦训练,才造就了他“唱、念、做、打”样样精通。 凭借娇小灵活的身形与吃苦耐劳的精神,黎秀珍被选拔进入南平京剧团,拜著名京剧演员小二王桂卿为师,专攻猴戏。从练功压腿、各种筋斗,到扑、跌、翻、滚、腾、越等动作,黎秀珍练出了满身“猴气”,生动演绎出角色“孙悟空”,成为了梅林戏剧团的台柱子。 1992年6月,黎秀珍主演的《贬官记》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中赢得满堂彩,泰宁梅林戏剧团也因此获得了“天下第一团”称号。 “我们泰宁梅林戏是参演中最小的县城、最小的剧团、最小的剧种,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实属不易。”黎秀珍还荣获优秀表演奖和编剧奖,之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宁梅林戏代表性传承人。 在全国舞台大放异彩的梅林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还多次应邀赴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受到海内外观众欢迎。 2002年,梅林戏剧团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泰宁梅林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2015年,两度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 2024年,梅林戏《背子赶会》入选国家文旅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同年9月梅林戏入选第八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展演并被授予“优秀组织单位”荣誉。 传新生焕新声 “传承和发展戏曲的关键在人才,有了优秀的接班人,梅林戏才会有未来、有希望。”黎秀珍合自身成长经历很早就意识到,培养后备力量刻不容缓,所以在他成名之后便开始教徒传艺。 2020年4月,泰宁县成立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专门从事梅林戏艺术研究、传承保护、演出,实施传承人才培养计划,与福建省职业艺术学院联合开办五年制“梅林戏艺术传承班”,以传帮带、以戏代功等多种形式,培养后续传承人才。 黎秀珍正在指导戏曲动作 与此同时,黎秀珍牵头正式成立了轻骑兵志愿服务队,开始实施“梅林文化薪火传”志愿服务项目。一有机会,他就与志同道合的梅林爱好者组成志愿队,义务送戏下乡。 邓建平师从黎秀珍,也是服务队的一员,他深刻记得第一次到上青乡川里村为老人们“送戏”时的场景。 “表演结束后,他们拉着我们的手,连连道谢,激动的流下眼泪,我也特别的感动。”邓建平说,他真切的感受到老百姓对戏曲的热爱,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激励着他打磨提升演艺水平的决心。 和他一样参加志愿服务的有导游、排工,有菜农、农民工,有村干部、个体户,还有护士、文员等来自各行各业,他们通过不懈努力,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将梅林文化推广到千家万户。 为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青少年喜欢梅林戏,黎秀珍还经常利用空闲时间与朱口镇中心小学梅林戏传习班学生共同编排梅林小品剧,以开课、展演等方式传授梅林戏技艺。 黎秀珍正在指导朱口小学梅林戏传承班的同学 梅林戏因民俗而起,但不能只靠民俗生存。面对社会娱乐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当地积极对梅林戏进行改革创新,以确保其薪火相传。通过一系列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已成功收集了百余个梅林戏剧本,并整理上演了包括《飞龙带》、《蓝腰带》、《鸳鸯带》和《雌雄鞭》等在内的30多个优秀传统剧目。 在保留这些经典剧目的同时,创新并未止步。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观众审美变化,梅林戏的创作与时俱进,守正创新,《雷锋之歌》、《难咽的苦果》、《顾青云》和《齐英出山》等一批新编剧目亮相,与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共鸣。 梅林戏演出 如今,得益于泰宁旅游的蓬勃发展,梅林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推崇。游客们在古城漫步之余,喜欢前往尚书第旁的大众茶馆,品一壶香茗,听一曲梅林戏,这已然成为了畅游泰宁的一道新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