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道伴着流水慢慢延伸,在灯光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暑期虽近尾声,泰宁古城人气依旧不减。近日,在古城尚书巷,来自上海的游客们漫步在古朴悠长的青石板路上拍照打卡,赞叹着这座小城的美好。 泰宁四面青山环抱,芦峰山楔入城中,朱溪、北溪、黄溪汇流成杉溪穿城而过,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特征,更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的美誉。 自公元958年建县以来,泰宁创造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奇迹。在这里,经各个时期的盛衰变化后,留下了尚书第、昼锦门、古井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拥有明清古建筑40余幢,列入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保点42个,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较好保留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和街巷肌理。 位于泰宁县古城核心区的尚书巷历史文化街区,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中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尚书第建筑群坐落其中。2021年,泰宁举全县之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启古城修复之路。2022年8月,泰宁被福建省政府批复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入选福建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试点县。 以申报促保护,泰宁多方筹措资金4.5亿元,通过政府总体规划,以明城文旅发展公司为运营主体,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尚书巷历史文化街区和沿街立面进行改造提升,推进进士巷、江日彩故居等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修复工作,打通城隍巷、泰阶巷、卢家巷等背街小巷;在留住古街肌理格局与风貌的基础上,进行雨污分流、消防、夜景灯等配套设施完善提升。 “目前泰宁古城已基本完成尚书街和红军街历史文化街区改善提升,累计修缮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100余栋,修复古城巷道肌理8公里、立面20余万平方米,再现了古城历史风貌,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泰宁县名城办主任梁垂兴说。 为实现传统古建筑与周边自然山水有机串联,形成“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古城景观格局,泰宁实施古城保护示范、老旧区域环境改善提升等工程,坚持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突出“显山露水、透绿见景”,构建了“三河六岸”的景园体系和环山、滨水、沿湖“三个十公里”步道体系,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城景交融”的视觉效果,获评国家园林县城,连续五年上榜中国最美县域。 如何将好风光转变为发展活力? 泰宁以打造“来者向往,居者自豪”的宜居城市为目标,探索出一条古城保护、生态修复、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道路。 夜晚的古城华灯璀璨,和平中街和状元街店铺林立、商业繁茂,人气聚集。泰宁创新古建“认养”新模式,通过“一乡一馆”带动社会投资和原住民参与,打造了民宿客栈、私人影院、啤酒吧等30多家特色主题馆,形成工艺美术一条街、泰宁晚茶一条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和大金湖鱼城、“烟火宋潮”等夜市区;积极引进特色民宿、休闲娱乐、民俗演艺、非遗物质展示、VR体验等文旅产业新业态,培育发展绿色无烟产业,古城业态得到丰富和提升。 如今的古城人气旺,一半是烟火,一半是诗意。民俗文化活动不限于舞台表演,还走街串巷,鱼子灯、桥灯、花灯等争奇斗艳,梅林戏、傩舞、擂茶、棕编等非遗文化魅力迸发,走到哪都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每逢节假日,古城便成了红红火火的文化集萃地。“以前白天来主要是看建筑,现在晚上来,夜景、夜市都让我很喜欢。”福州游客张远惊讶于古城的变化。 风物长宜放眼量。长期以来,泰宁县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加强管理”的原则,在尊重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探索古城保护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使“山水、古城、人家”三者交融的古城风韵得以传承,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共辉映。今年“五一”假期,泰宁旅游总人次为32.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1%与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