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泰宁县新桥乡岭下村调研老区工作,作出了“不要忘记老区、不要忘记老区人民、不要忘记‘五老’和这些革命老干部”的重要嘱托。25年来,泰宁县新桥乡始终牢记重要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加足基础设施“成色” 实现老区面貌换“新颜” “上世纪90年代这里可不是现在的模样,村里荒山遍野,村民年收入不足1000元,水、电、路、电话、电视‘五不通’,是典型的贫困村。”老党员黄建华说,这一切从1999年开始就逐步变得不一样了,村民不仅用上了稳定的电,看上了闭路电视,装上了电话,之后还通了自来水,水泥路也铺到了家门口,不少村民在县城买了房子,开上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些年,新桥乡坚持规划先行,重点推进岭下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在完善“五通”设施的基础上,持续完善景区导览、观光车、公厕、停车场、集散中心(知青楼)、民宿等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出“一家一园两步道三场馆”等红色文化教育节点。 与此同时,新桥乡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完成岭下主干道路“白改黑”,不仅美化了村庄,而且提升了村民的出行舒适度,明清园到岭下村的旅游公路也被评为福建省第一批最美乡村“福”路。大源村、岭下村相继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二十几年来,新桥乡人居环境从“脏乱差”蜕变成“洁净美”,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新桥、推介新桥,老区实现了“家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村庄变景区”的美丽蝶变,老区人民“我家在景区”的期盼也变为现实图景。 挖掘乡村产业“特色” 实现老区产业发“新枝” 岭下家家户户都有酿米酒的习俗,为了深化“一杯米酒”的故事。新桥乡鼓励酿酒大户牵头成立“一杯米酒”合作社,吸引农户参与进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来生产米酒。随着米酒产业的发展壮大,泰宁县城设立了岭红米酒产品展销点、岭红米酒体验馆,岭下村也开了岭红米酒销售门店,并建立抖音直播间拓宽网络销售,打开米酒销路,推动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岭红米酒自2021年11月打造以来,已生产28万斤,累计销售15.8万斤,产值达237万元。 新桥乡打破传统地域限制,以岭下村为跨村联建主村,联合新桥村、大源村等4个行政村,组建峨嵋联村党总支。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产业联营、治理联抓的方式,先后完成了峨嵋联村议事厅、岭红米酒品鉴馆、笋竹产业集聚区等10余个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岭下米酒庄园、山泉水开发项目,推动笋竹、米酒、研学等三大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抱团取暖,带动联建村实现年均稳定增收3万余元。 与此同时,新桥乡坚持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努力探索“红色+”旅游新业态,打造岭下“红色旅游”这一靓丽名片,积极推动岭下村民宿二期、印象岭红艺术酒庄园等项目建设,把岭下村与大源村的红色节点串联成线,推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一站式服务。2023年,新桥乡共接待研学及游客3万余人次。 擦亮乡风文明“底色” 实现老区文明传“新风” 新桥乡牢记始终当年习总书记在岭下提出“要弘扬良好家风,加强孝德文化建设”。岭下村结合“三个不要忘记”重新制定了特色村规民约,用好“一约四会”,带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讲家风故事,为公共事务管理建言献策。新桥乡建章立制并积极培塑典型,打造“孝德岭下”新品牌,开展“新时代文明户”“最美婆媳”“最美夫妻”等评选活动,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和睦、和美、和谐”的文明新风尚 ,老区“文明之花”遍地开。 此外,为了让千年非遗文化和新时代文明新风结合起来,新桥乡创建“千年古村传新声”志愿服务品牌,结合传统民俗活动,成功举办了“古傩闹元宵”“农民丰收节”“大源傩民俗文化节”“妈祖巡游”“岭红福酒文化节”“三个不要忘记”主题宣传之“红色新桥▪老区新貌”摄影采访创作等系列文化文艺活动,用好、用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精神食粮,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殷殷嘱托记心间,感恩奋进永向前。25年来,新桥乡坚持以重要嘱托为引领,助力老区旧貌换新颜、产业发新枝、文明传新风,老区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新桥乡党委书记郭颖说:“新时代,我们将继续擦亮‘红色领航’这块金字招牌,辐射带动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