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泰宁县大金湖景区内游人如织,大家有序排队登上今年刚投入使用的“大金湖2号”全电动船舶,开启精彩的丹霞之旅。 “大金湖2号”是高端智能纯电动游船,投入使用后,标志着泰宁“油改电”工作迈出新的步伐。作为福建省首家同时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称号的“双冠王”,近年来,泰宁积极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助力全域绿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旅游是泰宁的支柱产业。 泰宁县牢记重要嘱托,坚持旅游兴县战略,从1999年开始,每年召开的第一个全县性会议,就是文旅产业发展大会,到现在已连续25年。 绿色是泰宁的发展底色。 为了让底色更加灿烂,泰宁积极探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路子,“中国丹霞”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4年来,投入保护资金10多亿元,实施遗产地管理、服务和生态保护项目。组建遗产保护执法分队,建成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利用互联网、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智慧旅游监管手段,对遗产地资源、景区、河道进行巡查管控。 在全省率先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征收制度和遗产地村庄生态公益林补偿、率先开展低碳景区试点创建,首创实施遗产地村庄“节材改燃”政策;购置了全省最大垃圾清理船,常态化开展湖面垃圾清理。一系列举措,让泰宁遗产保护成为中国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成功样板。 在保护中利用、在发展中保护。 坚持保护与发展齐驱,泰宁绿色业态逐步发展,培育壮大森林康养、研学市场、写生基地、影视基地、职工疗休养及会务活动等新兴产业……经过20多年的接续努力,泰宁先后创下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众多品牌,创造了全国第五个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泰宁路径,全县游客接待量,先后突破400万、500万、600万人次,2023年达895.2万人次。 如何让发展更有温度,实现从绿色生态到美好生活?泰宁县把旅游与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生态优先理念贯穿人居环境整治全过程,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使绿色发展成为富民惠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农村画卷正在杉城镇南会村铺展。一栋栋乡村小别墅错落有致,美丽的丹霞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三五村民正在环湖生态休闲步道内散步,十分惬意。“以前村里脏乱,现在像个大公园,我们几个老伙伴每天都要去生态休闲步道走走。家乡这么美,我很自豪!”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熊大爷赞不绝口。 在泰宁,像南会村这样的“画中农村”不在少数。泰宁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起点编制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一以贯之推广以“粉墙、黛瓦、坡顶、翘角、马头墙”为标志的泰宁本土建筑风格,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要求体现在乡村建设全过程,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田园乡村。 绿色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破题之钥。长期以来,泰宁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不动摇,进一步提升“四方联动”生态保护等机制,实施好11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将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进行相互串联,实现点、线、面修复的叠加效应,持续提升生态品质,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齐头并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