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认真贯彻上级关于深化“河湖长制”的部署要求,高标准、严要求推动流域环境治理,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旅游县城。2023年泰宁县成功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河湖长制、水利风景区建设、生态综合补偿工作等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会议上做典型发言,角溪一级、角溪三级、滩头、良浅水电站被水利部授予“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称号,县域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 “天地水”全覆盖监管 地面全域巡 健全“双河长”体系,党政主官任县级双总河湖长,设置7名县级副河长、56名乡级河长、99名村级河道专管员,管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河长严格落实定期巡河制度,深入一线现场协调解决涉河突出问题,河道专管员扎实履职,对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确保河道干净、畅通、安全。 天上智慧巡 稳步推进县级和全部9个乡级河长办标准化建设,为县、乡级河长办配备了无人机,发挥空中视角优势,实现河道巡查无死角、无盲区。全面实施视频监控“天眼”工程,对39个高清视频监控进行改造提升,实现重点水库电站、河道在线监管全覆盖。 水面常态巡 充分发挥“企业河长”福建金泰旅游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作用,组建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水面垃圾专业清理队伍,投入700多万元配备多功能垃圾清捞船2艘、挂机船4艘,全年清理金湖水面垃圾2000多吨,长效抓好河湖水面管护。 “点线面”全流域治理 从点入手,攻坚突出问题 强化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监管,开展小水电整治,争创全国绿色水电示范区建设试点县;深入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加强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高效完成上级暗访通报问题整改销号和河湖遥感图斑问题复核;探索河长制专业化管理模式,一月一通报,主动自查四乱问题并全部整改到位。 抓点促线,推进项目落实 积极策划河湖保护利用项目,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闽江防洪工程三明段(二期)泰宁段、中小河流治理、安全生态水系等高质量治水兴水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率,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评估中获得水利部肯定;持续推进污水管网建设,一年来完成污水管网新改建7.1公里,污水处理率达97.37%,完成CCTV检测排查建档71.91公里,建立城区地下管线系统。 大渠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以线带面,提升全域水质 开展国省控断面水质提升工作,争取大金湖流域生态修复与绿盈乡村振兴产业开发项目,对金湖入湖口、湖心、湖出等区域进行清淤,集中力量开展湖库垃圾清理,有效改善金湖水质;优化水位调度,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争取旅游旺季池潭水库保持高水位运行,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精准科学施肥,开展4个田间试验,利用冬闲田推广种植紫云英1.5万亩、绿肥油菜0.1万亩,全县化肥使用量较2022年度减少2.05%。 “建管巡”全过程推动 建章立制,打造护河新局面 探索“河长制+党建”“河长制+司法”“河长制+促进会”等机制,与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联合开展培训,提高基层河长制工作规范化水平;成立全市首个县级幸福河湖促进会,搭建幸福河湖建设经验交流平台;不断完善监督考核办法,与将乐、建宁、邵武等地建立上下游生态保护协作联动机制,一年来开展上下游联动3次,合力推动河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泰宁、建宁县河长办开展上下游联动会商 管护有方,创新护河新模式 深化河湖管护物业化模式,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对河道进行管护,由公司安排专人常态化巡河并配备专业巡河设备,破解水环境保护难题。 巡督结合,建设护河新队伍 组建巾帼护河、导游护河、“河小禹”等志愿队伍开展护河活动,一年来全县开展护河专项行动近20次。进一步发挥“委员河长”独特优势,创新开展“百里河湖百里路 委员联巡为民督”活动,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幸福河湖建设。 “严细实”全方位治水 从严联合执法 创新建立由公安局生态分局、检察院生态检察联络室、人民法院生态法庭、生态综合执法大队组成的“四方联动”执法体系,形成打击破坏水环境违法犯罪的有效合力;严厉打击游击式及“蚂蚁搬家式”非法采砂行为,健全鳗鱼养殖企业取用水监管机制,一年来,立案查处3家鳗鱼养殖企业违规取水问题。 落细宣传考评 泰宁县“幸福河湖杯”气排球赛 将各乡(镇)河湖长制工作履职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对完成较好的乡(镇)实行绩效奖励、项目要素保障倾斜等激励措施;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月4日全国宪法日、12月10日福建省水土保持宣传日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河湖长制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2万多份,提高群众爱河、护河意识;举办“幸福河湖杯”气排球等赛事,激发全社会参与爱河护水热情。 泰宁县新桥乡河长制主题公园 做“实”水美经济 推进水资源开发项目建设,打响“峨嵋甘泉”“醉丹霞”“鱼化龙”等品牌;依托大金湖等水域资源,成立“河长制+渔业合作社”4家,吸纳6个乡(镇)2000多户群众参与,该模式已在泰宁县角溪、廖元溪等流域推广,近万名群众受益;多个乡(镇)结合乡村旅游、全域化写生基地,发展亲水游、捕鱼节,吸引游客、高校师生写生、游览,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结合,不断深化水生态效益价值转化,全力做实“水”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