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竹、刮青、破篾……8月22日,走进泰宁县开善乡肖坑村,七旬手艺人聂水盛一如往常,坐在自家门前的矮板凳上,竹篾翻飞,一个个精致结实的竹椅在他手下慢慢诞生。 “要想做好一把竹椅,挑选合适的竹子尤为重要,立秋后的毛竹最好,水分少、含糖量低,这样不易发霉和生虫,做出来的成品结实耐用。”聂水盛从竹椅的制作开始,与记者讲述了他与竹编的故事。 在他18岁时,为了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加上自己对竹编手艺也感兴趣,聂水盛跟着生产队的老师傅学习竹编技术。学成后,他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老家离开,开始走南闯北“卖手艺”。从一开始编织简单的竹篓、竹筛、簸箕、谷箩等小物件,到后来手艺愈发熟练多样,开始制作竹席、竹凳子、竹床等大件物品。到如今,他已从事竹编技艺50余年。 “年轻时不知疲惫,一天最多能做12把竹椅,一个月卖自己的竹制品就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几经周转,聂水盛从南丰县来到泰宁,被泰宁丰富的笋竹资源所吸引,最后在这里安了家,并凭借着自己的竹编手艺为家人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在这个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时代,购买竹编产品的人越来越少。“以前编竹筛、做竹椅等可以养家糊口,现在赚不到钱,只能零零星星卖点贴补家用。”聂水盛感慨,原来一个村子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人会编竹编,但如今寥寥无几,而且从事竹编的基本上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虽然没钱挣,也舍不得丢掉做了这么多年的手艺。” “只要有年轻人肯学,我一定倾囊相授。”谈到传承,聂水盛有些神情严肃,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学习竹编手艺,传承并发扬竹编文化。(记者 李少兰 刘清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