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泰宁在线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泰宁新闻网>泰宁旅游>文化艺术> > 正文
乡土泰宁丨杉阳古井往事悠
2023-07-31 10:35:00    来源:县委党史方志室   编辑:方玲   责任编辑:童凌娟 审核:陈启芳  

文丨李正洪

摘自丨《碧水丹山 灵秀泰宁》

图片


崇仁三井

崇仁三井为泰宁城关何氏先祖何恩出资建造,井址所在地古称“崇仁坊”,故称崇仁三井。三井沿现在的尚书街一字排开,彼此相距约二百米,由西向东的顺序依次为大井头井、牌楼下井和大东门井。其中,大东门井因后世城市建设等原因废除,其余两井尚存。

何氏在泰宁颇具声望,其始迁祖名叫何三,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出任泰宁知县。任期内,施惠政,恤民情,颇受百姓爱戴。离任时,乡亲垂泪挽留,何三倍受感动,于是托病辞官,定居泰宁东隅大巷(今胜二街),由此繁衍泰宁城区何氏。何三第八世孙名叫何恩,虽家道清贫,却乐善好施。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泰宁暴发春洪,河水受污染,浑浊不能饮,何恩于是带头捐资凿井,解决了乡民的饮水问题。其所凿之井就是后来的“崇仁三井”。何恩的儿子何道旻是明朝初年泰宁籍名宦,仕五朝,宦游八省,政绩卓著。

大井头井位于现在的泰宁县城关胜一街北端巷口与尚书街交叉的地方。胜一街古称澄清街,故水井又称澄清街头井。古井由井台、井圈、井体(井壁)组成,占地面积约16平方米。该井井圈据说为原泰宁县文庙古井圈,由赤砂岩石打制而成,圈内径1.11米,外径1.37米。井体(井壁)用赤砂岩条石环筑而成,深2.31米。井台用赤砂岩条石铺砌,属2006年胜一街修路新铺。该井井水尚能饮用。

图片

牌楼下井位于现在的泰宁县城关胜二街北端巷口与尚书街交叉的地方。胜二街古称大巷里,故此井又称大巷头井。古井由井台、井圈、井体(井壁)组成,占地面积约16平方米。该井井圈由赤砂岩石打制而成,圈内直径0.9米,外直径1.1米,井圈上刻楷书“建造  崇仁三井”,左刻“万历四十六年”,右刻“道光十九年合□□□”,正中刻“何恩公”,说明该井曾分别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重修。井体(井壁)用赤砂岩条石环筑而成,井深3.48米。井台用赤砂岩条石铺砌,为2006年胜二街修路新铺。此井上方曾建有一座牌楼,名曰“绣衣坊”(又称“昼锦亭”、“诰封坊”), 为纪念名宦何道旻而立。绣衣坊始建于明朝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后毁于洪水。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重建。该坊座北朝南,上挂三块匾额,南曰“绣衣”(“绣衣”是古代对科道官的别称),西曰“海内文宗”,东曰“江南兵宪”。公元1989年,该建筑因建尚书街被拆,水井得以保存。井水尚可正常使用。

图片
图片


土地堂井

该井位于泰宁县城关胜一街土地堂巷中段,属明代水井。土地堂井由井台、井体、井圈、井龛等组成,占地面积14.66平方米。井圈用赤砂岩整体凿制而成,圈外直径1米,内径0.75米。井圈由上井圈与下井圈组成,下井圈压于井体之上,上井圈再压于下井圈之上。井体(井壁)由赤砂岩打制成半圈对拼环砌而成。井台长3.88米,宽3.78米,原为赤砂岩条石铺砌,后用水泥抹平。在井的北侧1.1米处有用条砖砌筑的“土地堂井神位”龛。井龛坐北朝南,龛宽1.7米,深1.16米。龛边沿处用赤砂岩条石镶边,底用条石呈“工”字形铺砌,在龛的后部用赤砂岩条石做台,龛后壁上挂一块幕布,上书“土地堂井神位”。2010年6月18日(简称“6·18”)洪水入城,将神龛局部破坏。该井仍在正常使用。

图片
图片


朱紫巷井

该井位于泰宁县城关胜一街狮子巷东端,所以又名狮子巷井。朱紫巷在胜一街南端,狮子巷在胜一街中端,两巷相距约200米,因而导致该井名称由来有些蹊跷,古来如此。据泰宁旧县志记载,此井始建于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即泰宁籍名宦叶祖洽考中状元的第二年。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重修。全井由井台、井体(井壁)、井圈、井沟组成,占地面积22平方米。井圈用赤砂岩打制而成,圈上有字,字周围阴刻莲瓣纹做碑,内阴刻两列字,为“隆庆六年夏  五月吉重修”。井圈外直径1米,圈高0.7米,加有铁箍。井体(井壁)用小块打制的赤色砂岩垒砌,井深3.9米。井台用条石铺砌,东西长4.9米,南北宽3.19米。东、北两面开井沟。该井至今仍在正常使用。

图片
图片


梨树下儒学井

该井位于泰宁县城关红卫村岭上街梨树下,属明代古井,因其靠近原来的泰宁县文庙,故名。乾隆版《泰宁县志》载其为“东隅人黄贵凿”。全井由井台、井沟、井体、井圈等组成,占地面积16平方米。井圈用整块的赤色砂岩打制而成,直径0.80米,内径0.55米。井圈上刻字,字迹遭破坏,依稀可见“万寿□”字样。井体(井壁)用打制好的半圆形青色砂岩环砌而成,井深5米。井台原用卵石铺砌,后改为赤色条石工字铺砌,东西长4.24米,南北宽3.76米,在井台西南方向的墙上突出两块青砖做灯座。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总部设在井边的陈家大院内,故后世于井旁立一碑,上书“红军井”。该井犹在使用。

图片
图片


兴贤井

该井位于泰宁县城关红卫村岭上街中段,建于明朝天启五年(即乙丑年,公元1625年),一直沿用至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曾被填埋,八十年代后,附近居民自发将之重新清理,因受污染,现今的井水已不能饮用。兴贤井由井圈、井台、井体(井壁)、井沟等组成,占地面积15平方米。井圈用赤色砂岩雕琢成圈,外径1.3米,内径1米。井圈东南壁外雕刻花状碑帽,阴刻楷书“兴贤井”。右侧刻年号:明天启乙□年□□吉旦,左侧:□坊□□□而立。上述字迹剥蚀严重。井深8米,井壁用赤色砂岩打制的半弧石块砌制。井台面被水泥封盖,少部分露出的遗迹为赤色砂岩条石铺砌,东西宽3米,南北长5米。井的基础和水沟用毛石、河卵石垒砌。

据康熙版、乾隆版《泰宁县志》记载,兴贤井的前身叫“七星井”,于宋朝庆元年间(公元1195—1200年),即泰宁籍名宦邹应龙中状元期间凿建。选址者为地理风水师范越凤(浙江缙云县人。据相关资料记载,此人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与泰宁旧县志所记载的年代相冲突,故存疑)。“七星井”后来荒废。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即泰宁籍明朝兵部尚书李春烨连升三级的前一年,又请地理风水师丁宜遴于旧“七星井”边移动数武(武:半步,当量词用)凿井。传说在挖井过程中,于地下挖出一块纱帽石,黄褐色石质,没有两翅。兴贤井位于泰宁炉峰山南坡,在地理风水师眼里认为,炉峰山是泰宁文教昌盛的案山所在地,此处生气凝聚,出高官显贵,所以最早的“七星井”凿建,有利于文风通畅,如此造就了泰宁的强势科举。而兴贤井凿建,则将泰宁文脉(即那块纱帽石)挖断,所以导致此后的泰宁文风一蹶不振。据称,那块纱帽石后来一直放置在旧县衙的花园内,直到解放后县衙改建,方不知去向。

图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乡土泰宁栏目长期征稿

投稿邮箱:tnxzb2014@163.com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主办单位: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泰宁县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10-2016 zgtn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非转载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泰宁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投稿信箱:zgtnzx@163.com | 举报电话0598—7832300 |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2023010551号
地址: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东洲路6号 | 邮编:354400 
| 您是第 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