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泰宁在线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泰宁新闻网>头版头条> > 正文
乡土泰宁丨泰宁,诏改县名的悬疑
2023-05-10 15:33:58    来源:泰宁县委党史方志室   编辑:童凌娟   责任编辑:杨阳 审核:肖剑光  

文丨江茂求

北宋元祐元年(1086),朝廷将“泰宁”二字赐给闽西北的小县城“归化”作新县名。

泰宁新县名的得来,首功得推泰宁籍状元叶祖洽,他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高中状元,元丰八年(1085)在职方司任职掌管全国图籍,是他成功运作从朝廷那儿讨来了一个好名字。十年后的绍圣三年(1096),他写下了《诏改泰宁县记》,记述了这段历史:因为泰宁自宋以来,人“多文士”且“质美而特立”“以名荐于天子而爵列王廷者相继不绝”,再用原来“归化”的县名已经“其名不正”了,于是托请出使闽中的右司郎中张汝贤代向朝廷请求,将归化更名为“泰宁”。而“归化”县名,在明成化年间,被泰宁隔壁新区划的一个县城用去了(即今明溪县),泰宁为此还贡献了南沂州的那部分土地。

历史的细节总让人津津乐道。虽有叶祖洽的“回忆录”,泰宁诏改县名还是留下了许多悬念。

问题之一,“泰宁”是皇帝赐名的吗?

从文献来看,北宋初期,地方更名有一股热潮,主要是从“俗、土”向“雅、儒”进化,更以宣扬宋王朝正统为要务。而更名(设置)的基本程序是由具有闻奏资格的臣僚提出奏请,由尚书省请旨,得到皇帝的批准后,下诏逐级实行。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年仅38岁的宋神宗病死,刚8岁出头的哲宗皇帝赵煦即位,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宋英宗皇后,宋神宗生母)垂帘听政,临朝称制。高太后听政时,军国大事都由她与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赵煦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朝堂上,赵煦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也凡事都听决于高太后。以致赵煦亲政后不无怨恨地说,他只能看朝中官员的臀部和背部(“朕只见臀背”)。 

因此,在元祐元年(1086)皇帝刚登基不久,当按照程序需由皇帝钦命同意并下诏“归化”更名为“泰宁”时,最高的决策者应该也就只能是太皇太后高滔滔了(高太后小名)。

这个决策者的明朗,为我们揭开历史谜底提供了钥匙。叶祖洽在《诏改泰宁县记》中明确表述为“朝廷易其名曰‘泰宁’”,其他相关内容,也均用“朝廷”这个不咸不淡的词,通篇根本没有提到皇帝。既然是诏改县名,作臣子的理应为皇帝歌功颂德,却只字不提皇帝,有何玄机?也不是叶祖洽不想巴结皇帝,实在是情势不许。自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病逝,哲宗亲政后,立即全盘否定了其祖母代表他为国家所做的一切,包括政治路线和臣僚班底,急不可耐地回归其父亲神宗皇帝的变法路子,年号也迅速变更,高调“绍圣绍述”。绍圣初的几年,哲宗皇帝不遗余力清算元祐旧党和政策;1095年,在哲宗的纵容下,还发生了针对高太后的“宣仁诬案”(高太后谥称宣仁圣烈皇后)。面对叛逆而又固执的年轻皇帝,叶祖洽当然不会自找没趣,拿着高太后主张的事件安到皇帝头上。

当然,诏改县名是以皇帝名义下达的,泰宁是皇帝赐名肯定不会有错,即使哲宗皇帝没有亲口亲笔答应。只是不知哲宗皇帝地下有知,对于我们大张旗鼓拿他做广告,会作何感想?

问题之二,“泰宁”有什么特定涵义?

根据《说文解字》《辞海》之释义,“泰”字语义丰富,以“平安”“通畅”等意为著,比如,三阳开泰,天地交泰、泰然自若等;“宁”字有“安定”“康健”之意,其繁体字"寧",形象表述是有房住、有饭吃、儿孙满堂,心里就安宁了。

但是,即使是常见的汉字,也有特定的使用场景。还得从易经说起。“泰”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11卦,卦象为乾下坤上,地天泰。《象传》说:“天地交,泰;后(帝王)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大意是说“泰”即天地阴阳二气交通往来,双向互动;而君主要效法天地沟通之道制定法则,应合天地之道,指导、统领百姓。由此看,“泰”字的格制相当高,被赋王者气象。在常用场合,“泰”“宁”两个字都有平安安定之意,往往一个是国泰,一个是民宁。

“泰宁”一词最早见于东汉马融所著的《忠经》第六章《兆人章》:“天地泰宁,君之德也,君德昭明,则阴阳风雨以和,人赖之而生也”。天地安泰祥宁,是君王施行仁政的高尚道德,君王的德行昭示四方,天下就会阴阳和谐、风调雨顺,人民就有生产生活无忧的依赖。

先秦典籍《鹖冠子·度万》也说:“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泰宁”,只有圣人才能按照正道调和声音、言论,其德行上可以(使上天)达到太清境界,下可以(使大地)太平安宁。

在易经、忠经这些济世治国经典中,“泰宁”被赋予了专属主体和功能,那就是由朝廷使用或褒彰君主圣人;“泰宁”不仅指代调和自然界的阴阳和合,还引申到政治上的君主体察下情,臣民下情上达,社会管理上的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等等,这样的国家、人民才能得以长治久安。“天地泰宁”也成为历朝历代君王的政治理想和执政追求。

“泰宁”,应和君主圣人治国安邦的事业,就有了承天应地、教化百姓的功能了。

问题之三,“泰宁”是独此一家吗?

泰宁是个高大上的好名字。在宋朝,圣旨、奏折等正式公文中,“泰宁”是用来歌颂天下太平、皇帝英明的重要词汇,如宋神宗熙宁四年(1072)九月“明堂赦天下制”就用了“同济泰宁之治,永享无疆之休”;吕诲《上神宗论王安石奸诈十事》“臣伏望陛下深思社稷之重……垂拱泰宁天下之福也”;《续资志通鉴》也提到“时中外泰宁,帝(徽宗)留意礼文符瑞之事”;“泰宁”还作过东晋成帝(司马绍)的年号(323-325)(也作太宁);在历代,“泰宁”是朝廷封号的重要用词:如辽朝,因辅立辽世宗有功,大同元年(947)耶律察割被封为“泰宁王”;明朝设立了一个“泰宁侯”,营建北京城的陈珪就被封过此勋爵;元成宗的皇后乞儿吉思氏还被元仁宗上尊号为“全德泰宁福庆皇太后”。

用作地名,也是有的。可能因为对和平安宁的向往,“泰宁”往往用于命名军事重镇。唐乾宁四年(897),朝廷在山东省南部设立了一个“泰宁军”,治所在兖州(今山东兖州市),辖沂、海、兖、密、徐五州;后行政区划虽有调整,但五代、北宋均沿设“泰宁军节度使”一职,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南唐后主李煜的弟弟李从善、宋太宗赵匡义都曾当过“泰宁军节度使”。元朝在东北设立了“泰宁路、泰宁县”,治所约在今吉林洮南市东北;明代成化年间,朝廷又在此地建立“泰宁卫”;清朝在今河北易县境内地设立了“泰宁镇”,其主官是清代直隶绿营的五镇总兵官之一。

必须说明的是,在历朝历代,不同行政层级的地名重名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即使同朝有个地广势重的“泰宁军”,再设一个县级的“泰宁县”,也是不违规的。这些建置,随着朝代更替和历史演化,均已烟消云散,惟有福建西北边陲小县“泰宁”,千年来静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安然而在。

问题之四,诏改“泰宁”仅仅是“嘉其近鲁”吗?

《八闽通志》说“泰宁本阙里府号,宋时邑多名士,元丰间(应为元祐)因敕以是名县。嘉其郁郁近鲁也”。这是通行的说法,现实也似乎如此。我们介绍泰宁时,总是自豪地将泰宁与曲阜扯上种种联系,比如:泰宁风俗上的崇文敬礼、文化上的科举兴盛、甚至风水地理上的一江春水向西流,等等,似乎泰宁就是曲阜在闽西北山区的再生。但真就这么简单吗?

最起码,作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女性,高太后不会八卦到仅仅因为两个地方似是而非的类同,就找个曲阜的府号赐作县名。

据《宋史》记载,高太后自小在皇宫长大(其姨母为宋仁宗皇后曹氏),后与英宗皇帝结为连理,治平二年(1065)英宗册封其为皇后。在英宗、神宗期间高太后就参与政事,见解卓著,政治经验丰富,时人以其为女中尧舜。从史实上看,高太后权力欲强,掌控朝政九年之久;尤其对孙子皇帝管教极严,常令哲宗在其榻前阁楼就寝,严格规定作息时间和课业量,用年老宫女照顾其生活;到皇帝成年了,也不及时还权哲宗亲政。这些,也埋下了后期祖孙反目的种子。

元丰末年,正值王安石变法走入深水区。高太后在神宗时代就是变法的主要反对者之一,临朝称制后,"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史称“元祐更化”。为了把宋王朝的列车从激进的变革拉回到传统的轨道上来,高太后做了许多努力,来宣扬自己的执政理念、为少年皇帝划定行为规范。在1085-1086年间,她起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苏轼、吕公著、文彦博等,并请他们给哲宗皇帝侍讲,诏议百官议论朝政得失,设立诉理所(为熙宁以来因议论变法而被责降者的申诉场所),首肯司马光提出的“以母改子”口号,等等,都是巩固和把持新的更迭政权的举措。

高太后(宋英宗皇后,宋神宗生母)

在这个特定时期,当朝廷收到福建归化县更名的请求时,可以想象,即使高太后可能不知归化在何处,有何重要性,但她仍把这件事当作了一次宣传政见和曝光小皇帝的机会。也许是因为张汝贤、叶祖洽等发起人的建议,也许是与山东曲阜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也许是杉(三)阳开泰的谐音,也许是受“开宝七年,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部下及江南水军凡千三十九人,并黥面隶籍,以归化、归圣为额”(《宋史.兵一》)的启发,总之,高太后代表朝廷、代表哲宗皇帝,下诏将“泰宁”赐给了这个原来叫“归化”的县城。这个起名切实十分符合高太后的风格,也迎合了当时她的需求。一是有圣言、典籍的依据,这是她恢复祖宗法度的前提;二是符合北宋以来行仁政仁德的祖训;三是名字足够响亮和有影响力。她是要通过诏改县名,诏告天下:她和年轻的小皇帝政治清明、体恤人民、广聚人才、言论畅通,也会通过他们的治理,实现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当然,作为一个强势的女性统治者,“泰”卦坤(阴、女)上乾(阳、男)下的卦象,是否也满足了她对权力、对国家的控制欲,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推论,在叶祖洽的《诏改泰宁县记》也得到印证,文中说:“泰之为言,贤者以类进,而志通乎上之时也,夫然后宁,岂朝廷善其有特立之意,以赐嘉名以宠奖乎?”其中意思,也应该是表达朝廷广开言路,启用贤达,实现天地泰宁。与曲阜的相似,只是个引子罢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泰宁”,当它与最高当政者的执政理念、与时代的激荡变迁紧密联接在一起,必然焕发千年氤氲的历史光彩。

乡土泰宁栏目长期征稿

投稿邮箱:tnxzb2014@163.com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主办单位: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泰宁县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10-2016 zgtn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非转载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泰宁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投稿、​举报邮箱:tntv001@163.com | 举报电话0598—7832300 |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2023010551号
地址: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东洲路6号 | 邮编:354400 
| 您是第 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