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灯泡装进制作完成的灯具里,鱼子灯“活了”,栩栩如生,点燃了村民制灯的欢愉氛围。在泰宁县杉城镇东石村茶东坑,这是鱼子灯制作现场的一幕,也是让人激动的时刻。 茶东坑村民在古城公益演出,向游客展示鱼子灯。(黄龙生 摄) 旧时盛况 茶东坑距县城10余公里,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建村历史,村民全部姓邹,是南宋状元邹应龙的后裔。 村子四面环山,风光秀丽,但地处偏远,山高岭多,村民们世代以种田为业。旧时,大家辛苦劳作一年,每到正月,为了庆贺丰收祈祷来年吉祥,总要自制鱼子灯,并用上几天时间来闹灯。渐渐地,鱼子灯成为茶东坑邹氏村民的独家绝活。这一习俗始自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历史。 鱼子灯由竹子和剪纸制作而成,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人们酒足饭饱之余,随着鱼灯领头人一声号令,家家户户都出灯,男女老少都出门。大家个个喜笑颜开,把自家的鱼灯举出来,大大小小的鱼灯流光溢彩,瞬间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灯龙。长长的灯龙,再配上“茶东坑、茶东坑、茶东坑坑茶东坑”铿锵动听的锣鼓声和响亮的鞭炮声,茶东坑这个小小的村子顷刻就沸腾起来,真是灯如龙人如流,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邹远钦在认真制灯 每当回忆起儿时闹灯的情景,邹远钦脸上都会不由自主地露出笑容。他自小就喜欢鱼子灯,只要是农闲时候,他便缠着宗族的老人教他制灯,如今是村里少数能全程制作鱼子灯的村民之一。 传承困难 1966年,茶东坑村民小组村民陆续从原来地势险要偏远的旧村落搬迁至如今交通便利的东石村。随着交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并在城区定居,加上生活水平的提升,休闲娱乐活动增多,鱼子灯逐渐被人们淡忘,如今仅剩宗族几位老人会制作。 夜色中,栩栩如生的鱼子灯 邹远钦介绍,做鱼子灯工艺繁杂,通常一盏鱼子灯需要五六个人共同协助制作,有的做框架,有的剪纸,有的贴花等等。其中,鱼头鱼尾是制灯的关键,骨架需用削得细腻而光滑的竹子扎成,十分考验制作人的灵性和手感掌握;剪鱼鳞花需用薄且光滑的纸,粗细大小要与整条鱼的大小相符,讲究分寸和平直,制作要很细心;粘鳞花需要在骨架表面粘上糨糊,再贴上一层透光且薄的棉纱白纸作衬底,贴花时双手将鳞花拉紧贴上,使得鱼鳞呈现出立体效果;接着点眼、描鳃、画翅,用浓淡不同的颜色描绘而成。五六个人要制作半天,才能完成一盏鱼子灯。 鱼子灯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且需较强的耐心和专注力,因此传承难度大,村里的年轻人不愿意学。自从搬迁至东石村,村里就很少再举办制灯闹灯活动,以往灯龙游走人潮涌动的热闹场景难以重现。村里的老人每说起此事都很惆怅,邹远钦也经常为此暗自神伤。 鱼灯复活 转机缘于去年东石村来了个驻村书记黄龙生。一次,他无意中看到了活灵活现的鱼子灯,惊叹并惊艳着,认为鱼子灯是一门值得传承的传统艺术。 正好泰宁县里在大力挖掘传统文化,黄龙生得知邹远钦会做灯,就专门找到他,希望他能将鱼子灯文化发扬光大。邹远钦正担忧鱼子灯后继无人,当即表示不能让传统手艺断在他这一代,作为党员,他有责任做好带头示范作用,愿意把技艺传授给更多人,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保护非遗技艺,挖掘年轻传承人尤为重要。但年轻人不肯学怎么办?邹远钦等人采取了“软磨”与“现教”法。先是东石村把一个废旧的村部修缮成鱼子灯手工艺传习馆,让鱼子灯传承有了一个固定的场所。同时,村干部与邹远钦挨家挨户动员,打电话给在县城的年轻人,请他们在空闲时间回村参加制灯和舞灯活动。起初,很多村民以无暇为由拒绝,但邹远钦依然在空闲时和几位老人在村里展示做灯,现场教学。渐渐地,村民被邹远钦的坚持感动,也对鱼子灯产生了兴趣,加入做灯行列。黄龙生也多次举行茶东坑鱼子灯传承保护座谈会,和村民共同探讨如何让鱼子灯流传得更远。 经过两年的努力,从刚开始三三两两学灯人,到现在组建起一支38人的鱼灯队伍。队员有70多岁的农家主妇,有20出头的景点导游;有企业负责人,也有单位职工……不同的行业、悬殊的年龄差异并不妨碍他们走在一起。在村里大力支持下,鱼灯队购买了道具,设计了统一的表演服装,并邀请专人编排鱼子灯舞。鱼灯照明方式也从传统的油灯改为电池小灯泡,更安全,也易于儿童把玩。 为了丰富闹灯形式,灯龙由单一的鱼灯转变为鲤鱼灯、熊鱼灯,并增加了毛主席像灯和五角星灯,表达茶东坑人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的恩情;闹灯方式从早期简单的列队改变为戏游、结伴、冲浪、出水和跳龙门五大排列动作,更具有娱乐性与观赏性。 再续繁景 如今,节庆舞鱼子灯已成为村里的传统节目。村民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每天晚上至少有50余人在村部学习和排演,并不断有年轻人加入。村里把制作工艺与村俗文化活动拍成专辑,发布到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平台与网友进行交流,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 在泰宁县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鱼子灯走进了校园,邹远钦他们不仅给在校师生讲解闹灯习俗,还手把手传授鱼子灯制作技艺。县文化馆鼎力配合,在馆里展示鱼子灯,将鱼子灯舞和梅林戏表演一起推介给游客观赏,把传统手工艺的精美搬上了表演舞台。 如今,鱼子灯成为泰宁民俗文化的一张新名片。每逢周六夜晚,茶东坑鱼子灯队伍都会到古城进行游灯演出,向游客及市民们展示传统文化。只要一听茶东坑的鱼子灯来了,大家无不喜出望外,男女老少拥上街头赏灯。鱼灯对对,锣鼓声声,表演动作紧凑,节奏鲜明,热闹异常,呈现出动人的艺术效果。此情此景,让人很难相信这是灯,宛如水中畅游的活鱼,真是把鱼灯演活演绝了。 目前,邹远钦已被评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泰宁县在着手进行鱼子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 邹远钦期待着,希望鱼子灯能成为东石村的“特色明信片”,流传得更远,点亮传统手艺的传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