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泰宁在线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泰宁新闻网>头版头条> > 正文
乡土泰宁丨杨梅坳:大洋嶂山腰处的千年古村落
2023-02-14 10:40:41    来源:县委党史方志室   编辑:童凌娟   责任编辑:杨阳 审核:肖剑光  

文丨吕谋文

在泰宁县城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大山,名大洋嶂,大山阴面山腰处有一个清幽宁静的村庄叫作杨梅坳。杨梅坳古称阳明坳,因泰宁话“阳明”谐音“杨梅”,故得杨梅坳这一地名。现在,杨梅坳隶属于杉城镇南溪村上坊自然村。该村庄拥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泰宁县主要的水源地之一。近千年来,李纲后裔曾在此发源壮大。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发生过著名的大洋嶂阻击战。未来,这里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优越的自然生态

远眺大洋嶂险峻逶迤。位于泰宁城区西北8公里处的大洋嶂,是一座雄踞于泰宁县城北上新桥、江西黎川要道的大山。《泰宁县志(乾隆版)》舆地志记载:“大洋嶂峙立高耸,前有双峰。又有池,虽旱不竭。下有人迹石,高广丈余,上有巨人迹”。站在杨梅坳抬头仰望,海拔1100多米的主峰高耸入云,犹如一把利剑直刺蓝天,残阳如血染红了云彩,红云缭绕着主峰突出的巉岩,把拱卫主峰大大小小山头染得更加险峻,仿佛有一股逼人的气势当头压下。
地处国家自然保护区。大洋嶂紧挨地处武夷山脉西南麓的福建省第七高峰峨嵋峰,2016年峨嵋峰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杨梅坳纳入了保护区范围内。保护区内有东方水韭、海南虎斑鳽等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及东海洋中山沼泽湿地群,极具保护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保护区所处的武夷山脉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被列为中国陆地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之一。保护区作为武夷山脉中段重要节点,是武夷山脉动物迁徙和基因交流的通道,同时在生物区系和森林生态系统方面对武夷山脉保护区群构成重要补充,同时,保护区是闽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之一,为保障闽江流域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全县主要水源地之一。杨梅坳处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又是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他显著的特点之一。村落附近十余棵长数丈粗数米历经数百年风霜的风水树屹立在旁,由村民退耕种植的近2000亩的优质的毛竹林紧紧的将村落环抱着,山边梯田紧挨着上下山道路均匀分布,自大洋嶂山上流经村庄的小溪缓慢流入山脚下的水库,野鸡、野猪、山羊等野生动物时常惊鸿一现。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该地水资源的各项指标均能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为了解决全县饮用水问题,2004年4月山脚下的际头水库完成竣工,集雨面积21.5平方公里,总库容370立方米,每年向全县提供720万立方米优质水。




千年的历史渊源

李纲娶妻繁衍后代。村落中,数名高寿的老人默默生活耕种,明清时的祖屋已显得那么破乱不堪,但是大量残垣断壁却在述说着往日的辉煌。据县政协文史委编撰的《泰宁姓氏》记载,该村庄主要以李氏人员为主,主要为两宋抗金名将李纲后裔,是泰宁县李氏发源地之一,也是泰宁李氏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一支。据杨梅坳《李氏族谱》记载,李纲年幼时,曾从邵武至际溪的丹霞寺读书,在南溪村杨梅坳购置房屋,以停步歇马之用。李纲后来中进士,官拜尚书右丞。李纲曾在南溪村娶官、范二氏为偏房(其元配为张氏),共生八子,分别为秀、望、集、仪、宗、润、茂、申,其中六个儿子居杨梅坳。从此,李纲后裔在杨梅坳开枝散叶,李纲的子孙也开始遍布全县,逐渐成为了泰宁李氏的中流砥柱。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3万人口中李氏人员达到近万人。
李纲被贬得赠偈语。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被贬到福建沙县。相传他贬官沙县时,泰宁丹霞寺住着一位名叫宗本的禅师(邵武人),佛学造诣颇深,李纲遂与他书信往来。宗本禅师的偈语灵验异常,曾赠李纲一偈,日:“青共立,米兼皮,此时节,甚光辉。”“青共立”合起来即“靖”字、“米兼皮”即“糠”字,后来李纲果然于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官拜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李纲在担任太常少卿时,金兵败盟南下,他刺臂上书,请宋徽宗禅位。宋钦宗继位后,他坚持主战,反对迁都,迫使金兵后撤,成了一代抗金名将。
李纲隐居写书立著。据《宋史》记载,宋朝皇室南渡以后,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一度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但仅仅在职才75天,又因受投降势力的排斥而再次被贬。据《泰宁县志(乾隆版)》记载,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李纲从贬所海南岛渡海回来,专程前往泰宁县丹霞寺隐居一年有余。隐居泰宁期间,完成了《易传内外篇》的写作,并留下《瑞光岩丹霞禅院记》和《修供罗汉岩因访丹霞长老》等诗文。李纲于绍兴十年(1140年)病逝,追赠少师,之后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后人为缅怀他抗金功绩,在丹霞岩内修建了一座读书楼,清闽臬司来谦鸣在楼侧岩壁上题写“李忠定读书台”,历经数百年仍历历在目。

图为修缮后的李氏宗祠暨大洋嶂阻击战指挥部旧址




光荣的英雄事迹

红军在此英勇作战杨梅坳拥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曾在这里打过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阻击战——大洋嶂阻击战,指挥部设村落的李氏宗祠内。1934年3月24日,为了阻止国民党南、北两路军在泰宁新桥的会合,红三军团4师12团第2营和一支150余人的师部侦察队与国民党89师265旅的三个团约4000多人在大洋嶂展开一场大决战。红军战士们为了不暴露行踪,穿过原始森林和峭壁,先于敌人占领制高点,并利用地势优势开展阻击。红4师参谋长兼副师长黄昉日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的轰炸数次打退敌人进攻,并在太阳下山时发动了反攻,将敌人赶下了大洋嶂,毙敌团长1人,营长4人,俘虏副团长以下官兵100余人,打死打伤士兵4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0余挺、步枪200余支、子弹近10万发,完成了上级交代的阻击任务。在战斗中,壮族红军将领黄昉日不幸光荣牺牲,并长眠于大洋嶂。

图为黄昉日同志雕像(位于广西东兰县将军园)

英雄事迹响彻苏区。大洋嶂战斗,红军以一个营的兵力和国民党265旅血战一天,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169期曾报道过这次战役的情况。为表彰誓死守卫大洋嶂阵地的红军部队,在战斗结束的次日,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在大洋嶂西侧山麓的磜头村(今南溪村际头自然村)召开了祝捷大会,亲自将一面写着“以少胜众,顽强防御模范红五连”13个大字的锦旗授予红三军团4师12团2营5连。此外,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还在《火线上的一年》上发表评论,赞扬大洋嶂“这一伟大胜利,应该占着中国工农红军以少胜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1934年8月1日,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个建军节上,中革军委再次给大洋嶂阻击战的战斗英雄12团团长谢嵩、总支书记苏振华、红5连连长吴占昌、指导员李杜清、班长张德见、侦察排长谢发生、龙德生、班长莫坤、侦查员吴德胜等人颁发了三等红星奖章,并授予红12团侦察排“神鹰侦察排”的锦旗。
红色情愫难以忘怀。建国后,数位参加过大洋嶂阻击战的老红军战士或者他们的亲人后代曾重返杨梅坳。1978年10月,时任国家民政部副部长张凯来泰宁视察,并重游了他当红军战斗过的大洋嶂战场。1982年秋,时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邓克明重访了当年亲自参与国民党部队作战过的大洋嶂战场,并与杨梅坳的村民深入交谈。2002年6月25日,时任省长的习近平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到泰宁县杉城镇南溪村(杨梅坳所在行政村)检查指导灾后重建工作。2009年5月,原红4师参谋长兼任副师长黄昉日亲人后代来到杨梅坳寻找他的墓地。2021年8月,以大洋嶂阻击战为背景题材的《神鹰侦察排》在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战旗》节目播出,详细介绍了大洋嶂阻击战战斗情况。9月,广西卫视《我们的父辈先烈》节目中着重介绍在大洋嶂阻击战牺牲的广西籍少数民族红军将领黄昉日的英雄事迹。杨梅坳的英雄事迹这才广为人知。

图为1982年秋,邓克明将军重返大洋嶂战场,与杨梅坳村民交谈。




结  语

近年来,杨梅坳所在的南溪村紧紧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主线,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按照“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建强红色组织”的工作思路,做实做足“党建+”文章,将建设红色美丽村庄放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全局高度整体推进,积极探索红色资源开发保护、多产融合发展、文明乡风培育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优势,做好红色村庄的规划设计,将南溪村建设成支部强、产业旺、文化兴、村民富、环境美的红色美丽村庄。
2022年3月,泰宁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泰宁县杉城镇南溪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中组部、财政部下拨了200万元作为建设资金,为杨梅坳振兴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目前,杨梅坳已完成李氏宗祠暨大洋嶂指挥部旧址修缮,上下山道路拓宽以及村容环境整治正在有序推进中。下一步,将建设集红色研学、自然风光、养生休闲、民俗风情、影视拍摄等为一体的红色田园综合体。    
杨梅坳未来可期!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主办单位: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泰宁县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10-2016 zgtn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非转载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泰宁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投稿、​举报邮箱:tntv001@163.com | 举报电话0598—7832300 |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2023010551号
地址: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东洲路6号 | 邮编:354400 
| 您是第 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