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朱口镇不断深化“跨村联建”模式,改变党建工作“单兵作战”的传统思维,打破将溪片村庄多、小、散等制约村集体发展的桎梏,推动党建工作由单打独斗向深度融合转变,促进农村共同发展、群众共同富裕。 “通过跨村联建,我们王坑村与周边石辋村、赤坑村、寨色村抱团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王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远由介绍说。 跨村建支部 组织联建激活产业发展“一盘棋” 实施“党建+”模式,推动党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由王坑村党支部牵头,与地域相邻、土壤相似的石辋、寨色、赤坑等村实行抱团发展,立足4000亩富硒青梅特色资源,建设“泰宁现代农业青梅示范园区”,发展青梅的精深加工;依托3000亩富硒小籽花生特色资源,建设朱口小籽花生加工厂,发展小籽花生的精深加工;借助4000亩茶园串联提升,深入打造岩茶优势产业群,做强做优富硒品牌效应,提升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力,使富硒的特色农业成为村财增收、贫困户致富的重要增长点。 ![]() 第一批青梅成熟 ![]() 小籽花生 同时,以富硒产业发展为基点,推进建设了青梅花海、休闲步道、水上乐园等一批集周末亲子游、农业体验、餐饮休闲为一体的乡村农旅项目,切实将紫色土壤、富硒农业变为村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土地”。 党员建堡垒 党群联动念好暖心服务“一本经” 王坑村民卢衍贤说:“孙子之前说想去游乐园,可孩子父母都在外务工,就在“居民夜谈会”上建议在村里建个游乐园,现在好了,我们村里真的建了儿童乐园,孙子天天都和朋友们去玩。” ![]() 王坑村儿童乐园 儿童乐园的建立只是一个缩影,自“居民夜谈会”活动开展以来,联建村共召开夜谈会36场,收集意见建议113条,解决各类民生问题105个,推动朱口镇美丽乡村建设各项政策落实和工作开展,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人才建平台 强强联袂绘好精准选派“一张图” 选优育强村级队伍,进一步深入挖掘了返乡创业、返乡任职、返乡带领群众致富的先进典型,建立人才回引信息库,培养储备一批讲政治、能力强、作风好的村级后备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中,四个联建村成功吸纳4名返乡大学生、2名退役军人、2名外出经商人员进入村“两委”队伍,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学历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目标。同时,建立了常态化乡贤回引机制,打造乡贤交流平台,以王坑村为中心,不定期召开座谈会、推介会,突出能人带动、人才聚集,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辖区党员群众代表以及返乡人员举办座谈会、“居民夜谈会”等,共同探讨乡村发展大计,共话家乡未来发展,增强在外乡土人才对家乡的参与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切实把在外乡贤力量凝聚成乡村振兴不竭动力。 ![]() 人才座谈会 群众建队伍 实事联办写好乡村治理“一本账” “家门口的垃圾桶满了都没人来倒,和综合管护队说了之后马上就有人来清理了”石辋的肖大叔说到。 ![]() 清理垃圾 由联建党支部牵头成立的一支区域综合管护队,在人居环境整治、综治维稳、疫情防控、防汛抗旱等方面实现区域联动,切实提高了乡村治理力量。立足“居民夜谈会”制度,共同研究区域内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疫情防控等重大事项,实施居住、环境、风貌、管理等品质提升,做到组织共建、产业共谋、民生共商。同时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村组事务,打破村与村的桎梏,推动联建村全民大动员、全员大参与,共同打造宜居宜业乡村,积极争做乡村治理的推动者、实践者和维护者。 下一步, 朱口镇将进一步整合资源、 深化跨村联建、凝聚人才力量, 在全镇形成抱团发展、 共促振兴的良好局面, 推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