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泰宁米酒酿造技艺正式列入三明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桥乡又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新桥乡还拥有傩舞和赤膊灯等两项省级非遗项目和汾信草鞋编制技艺等四项市级非遗项目。 新桥岭下米酒酿造约起源于五代十国,源于闽国大将军邓植。在最初是为了抵御湿寒和解除疲劳,将士们经常以水酒驱寒和解乏。后来他定居泰宁县新桥境内,将酒的酿造技艺带入新桥,他的子嗣把米酒酿造沿袭下来,使之融入到了新桥老百姓的生活,逐渐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明万历年间,邓植将军的第二十七代孙邓梓正迁入岭下,也把米酒酿造带入岭下。 1931年至1934年间红一方面军经常来往于新桥及岭下,岭下老百姓主动献出家中的珍酿给红军驱寒。1999年7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新桥乡调研老区工作,看望慰问了岭下村的“五老人员”(老游击队员黄炳茂),与黄炳茂和其家人互敬米酒,调研结束后,习近平同志作出“三个不忘”“四点嘱托”的重要指示。如今,“一杯米酒”的故事已经成为三明五个红色经典故事之一。 米酒酿造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酵饼、水,酿造过程分为糯米准备、淘洗、蒸熟、凉摊、拌酒母,然后装缸保温发酵。 2021年来,新桥乡党委政府充分挖掘米酒制作技艺这一非遗文化,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目前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发展米酒产业,注册了“新桥岭红”商标,出产了第一批“岭红”米酒,并在岭下村布置观光节点,将岭下村打造成一座以“米酒文化”为主题的岭红米酒小镇。 审核:肖剑光 |